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知名高校,如何在立足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为人才培养贡献“中大力量”?近年来,中山大学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五个融合”,人才培养注重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创造性人才。
中山大学于2022年12月和2023年4月分别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聚焦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为学校人才培养构建完整的系统的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
培养学生引领未来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认为,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最终指向创造力,中山大学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倡导“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通过“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将教与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达到重塑人才培养体系,为党和国家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面对未来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培养堪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引领未来的能力。
高松校长认为,教育是用今天已有的知识培养明天的人,用已知的技术培养要解决未来未知问题的人才,这要求教育超越现实限制。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其次要培养学生具备强大的思想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未来要不断发现新问题,实现新突破,产生新创造,必须在不断思考、探索和质疑过程中完成。最后要培养学生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知行合一。学习和思考固然重要,可最终改变世界还要靠实践与行动。
关键是要让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者相乘产生创造力。沿着这样的人才培养思路,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实践,学校提出,“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聚焦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
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之路
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松校长说,好的通识教育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既包括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也包括老师讲授、助教答疑和朋辈互助学习,还包括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
将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育价值情感的多重育人功能。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世界观、方法论与文化滋养渗透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包括课前备课、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环节。让学科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真。
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把学生创新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形成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把“三个最大限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如何推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十六字人才培养?
加强基础,优化本科教育结构。加强文理通识教育的基础和专业教育的基础,加强专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理念与思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和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加强一年级共同基础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挑战度等;推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
促进交叉,完善本科教学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考虑交叉创新机制,加强跨学科教育,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求;管理体制方面,促进合作与交叉。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继续完善一年级集中大类培养。开设跨学科课程,推动跨院系选课;协同创新方面,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加大高水平创新育人平台开放力度,将先进的行业产业技术引入教学。
尊重选择,拓展本科教学模式。在院系内提供分层次的多样化培养方案。科学设置专业选修课,探索建立荣誉学士学位制度。积极构建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提供更多国际化和跨文化的交流学习计划。在院系间允许学生进行跨院系的专业选择和跨学科的学习。完善学分制管理,探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师资较充足的院系(或学部)可以探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
卓越教学,改革教与学的模式。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革。开展小班化教学、倡导开设“新生研讨课”、推动“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完善学业考核评价。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支撑和良好氛围,打造“处处能学”智慧教育条件,完善学生学业发展支持体系。
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完善教学激励机制,着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师在引进时,要把好教学关。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联动,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完善常态化教学评价。在职务晋升、聘期考核中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
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要素、创新资源高度汇聚的天然优势。高松校长谈到,在世界创新竞争、人才竞争新趋势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注重内涵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全面提高研究生自主培养质量,造就引领未来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加强人才培养的整体性谋划和体系化推进,践行“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培养敢于担当、引领未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未来如何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坚持固本拓新,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学科发展是抓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学校要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增强“造峰”能力,深化新工科、加强新医科、加快新文科、推进新农科,打造学科高峰;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以质为先,进一步完善招生选拔方式。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源质量。学校要构建多维的选拔体制,建立校内优质生源培育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从事有意义的长线研究,优化招生指标与培养质量联动机制。
坚持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强化分类培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分类培养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学术学位要突出科教融汇,加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要突出产教融合,加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推进分类培养,让研究生更具创新力。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一流博士生教育反映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水平和高度。学校要加强博士生课程建设、构建一流课程体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上什么课、谁来上课、如何上好课;要培养博士生科研自主性;丰富博士生指导模式;严格培养过程质量管理,尤其是严控出口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学校正实施教研系列教师“预聘-长聘制”制度改革,吸引和培养优秀学者,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导师水平。学校要常态化开展导师培训,把握好几点:导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立德树人,要以“育德”和“育才”为着力点,既做经师更做人师;要切实加强导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度激发导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高度重视导师自身发展工作。
下一个百年,希望中山大学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媒体报道
综合整理:叶炜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