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如期在深圳举办。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代表中山大学向国内外学术界正式宣布: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
刘志伟教授表示,不同于西方学术界任何历史学家或人类学家所定义的“历史人类学”,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基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将乡村具体的人与事纳入国家历史的研究,在研究中提出的“礼仪标签”“结构过程”等概念,已经成为基于中国经验的具有解释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推进了学术界对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社会历史的认识。
基于中国经验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已是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研究取向,被认为“至今取得的成果是一流的,肯定能对中国历史的国际学术和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毫无疑问能达致世界级的卓越学科领域”,并预计“对中国文明进程所提出的历史性解释有可能为研究领域转型作出重大贡献”,日后势必成为“中国历史学与人类学领域真正的里程碑”。
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
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指国内外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融合历史学与人类学,形成的既区别于西方定义,也有异于传统历史学或人类学风格的理论与方法。它强调在充分占有传统史料的同时,走向历史现场,考察环境、访谈群众、收集民间文书、阅读仪式,在田野中解读文献,提炼基于中国经验的学术范畴,达致对中国历史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入理解。
继承传统
形成新的学术范式
中国特色的历史人类学与中国本土的学术传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早在1939年,傅衣凌通过对福建永安县所发现的一大箱民间契约文书的研读,写出了在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开启了通过民间文书这一途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先河。与此同时,梁方仲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方志资料研究明代赋役制度,被誉为“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山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者继承老一代学者的学术传统,与海外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合作,开展了多个项目的研究,努力把握当代国际学术发展的趋势。
结合傅衣凌、梁方仲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经济史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耶鲁大学等高校的一批历史学者与人类学者,以华南为试验场,融合历史学与人类学,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践行在“田野中解读文献”,重视人的历史,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演变逻辑。
2001年3月,中山大学正式建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2004年11月,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考察评审,被正式列入教育部第五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继往开来,2010年11月,在教育部社科司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首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香港的延伸机构建立: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2023年4月,研究中心获批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设立的科研创新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四十年来,研究中心形成了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团体氛围和良性循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加强合作
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研究中心从成立伊始,即以学术交流与合作作为推动中心建设最主要的途径。中心的核心成员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和人类学系、厦门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学校的学者组成,并与欧盟EHESS比较经济历史的国际研究协会、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闽浙赣论坛高校研究群建立了广泛合作研究。
研究中心还一直与香港高校及专家学者保持紧密的合作研究。2009年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功申请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设立的“卓越学科领域”(AoE)项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依托项目,形成了一个覆盖国内外三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除合作承担重大研究项目外,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中文与历史学系等机构还通过合作出版专著和学术刊物,举办历史人类学讲座系列、高级研修班和研究生研讨班,建立了一个覆盖范围广、学科领域阔和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合作网络。
研究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半年刊《历史人类学学刊》(在香港出版发行),为国内历史人类学领域首份杂志。
立足科研
服务国家与社会
历史人类学已经形成一套较成熟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这套研究的学术范式集中体现在出版的"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Chinese Society Series"、“历史·田野丛书”和“清水江研究丛书”,而“历史人类学小丛书”向更多的大众读者普及历史人类学学术成果。
通过拓展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的路径,研究中心在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不断充实独具特色的民间文献数字化收藏和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出版《清水江文书》三辑,《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100多种300余册等,中山大学馆藏徽州文书数据库已经完成基本架构,正在探索搭建数字人文研究平台。“侨批数据库”则与汕头市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充实数据库,重建侨批文献的时空网络,探索数字人文在人文学科中的有效运用。
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中,研究中心也做出了积极探索。2023年承担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东卷》、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华南历史经验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中心将学术研究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整理编辑:邱清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