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共3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人心所向、文以化成,这个研究院赓续学脉,面向未来


正在加载...
  • 1/4

  • 2/4

  • 3/4

  • 4/4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创立于2009年,创办之初,中大高研院与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三位一体”,共同致力于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中大高研院,自2022年5月起正式成为独立设置的校级实体学术机构以来,致力于打造一所人心所向、文以化成的精神家园。中大高研院以“传承学脉,激活思想”为宗旨,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并促进海内外交流合作。

赓续学脉,面向未来

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中山大学,多次阐发以研究高深学问为根本的大学宗旨,希望中山大学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术重镇。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先生在康乐园马丁堂发表《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对学生们寄予了厚望。一百年来,中山大学秉持着博大持中、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吸引众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中山大学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术重镇。

1927年,国立中山大学傅斯年、顾颉刚先生筹备创立了中山大学的语言历史研究所,而后傅斯年先生又创办了“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直到1928年10月22日,史语所才在东山柏园正式成立。中山大学党委原书记陈春声教授在2022年9月6日现场调研表示:“柏园是现代中国人文学科的发祥地,它不仅承载了中山大学校史的一部分,而且对中国现代学术史也具有重大意义。”

2009年,为了学脉的延续,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创立。自创立之初,中大高研院与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三位一体”,共同致力于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中山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瞻性地倡导并实践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的治学之道,为海内外学界所关注。

2022年5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正式成为独立设置的校级实体学术机构。高松校长表示:“大学以研究高深学问为根本,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校级实体学术机构,寄托了大学共同体对推进学术研究的信心和期待,也承载着海内外同道对中山大学事业的支持和关爱。”立足新的时代背景,继承学术传统,深刻思考社会变革,并从中国经验出发,不断开拓学术前沿是中大高研院所肩负的使命。

交流碰撞,开拓前沿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创立时,就曾推行“驻院访问学人”机制,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如“陈寅恪学术讲座”等,为学界和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了更好地传承学脉、激活思想,高研院自独立设置以来,就不断调整结构与机制、优化活动内容,致力于提供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师生间学术交流的开放平台。

中山大学副校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谢湜教授说:“我们将保持观念和实践的不断更新,与中大人文社科院系密切合作,创设包容各种学科特性的形式,支撑学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生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公共学术空间。”

2022年9月,葛剑雄教授主讲的《历史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讲座,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怀士堂开讲,吸引了众多学子;2023年3月,为了追寻学缘足迹,高研院在广州柏园史语所旧址举行了“追寻我们的足迹——中大学缘”主题活动暨“岭外文研”学术沙龙;2023年7月,人文高等研究院在南岭地区开展田野考察……

无论是开设各类讲座、课程,还是举办田野调查,高研院始终以跨学科交流为研究的主要形式,希望在学术研究中看到不同学科的交流和碰撞,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领域的讨论,共同把学问做得更精更深。

此外高研院还开展了“逸仙进阶讲堂”“逸仙高研讲座”“逸仙高研工作坊”“高研读书会”“高研茶话”等一系列活动,邀请了滨下武志、葛剑雄、靳希平、邓燕华、郑宗义等多位名家学者开设课程、讲座,为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高研院还创设了“联结”学术活动主题,以“联结学科,激活思想”为宗旨,下设跨学科系列讲座与“联结·沙龙”等学术活动,邀请滨下武志教授、郑宗义教授、梅建军教授等主讲,致力于推动不同学科交流合作,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与思想碰撞。

正如高研院程方毅副院长所说:“我们希望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研究,探索学科之基本原理及前沿领域,推动跨学科交叉合作,带动校内学术组群的发展与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凝聚中大人文社科学术共同体。”

而为了更好地传承学脉、激活思想,高研院自独立设置以来,就不断调整结构与机制、优化活动内容,致力于提供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师生间学术交流的开放平台。

启牖智慧,精彩纷呈

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研院面向三校区五校园的中大学子,提供了诸多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探讨人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意义。也正因为其复杂性,跨学科成为研究的重要途径。

高研院以驻访学者为中心,鼓励学术自由,让学者们在交流中碰撞,在思考中生活。不少中大学子也参与了高研院的活动,其中“逸仙进阶课堂”收到热烈欢迎,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交流中都有所收获。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作者:周 沫 涂文熙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