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珠江之畔,中山大学今年11月迎来建校100周年。百年来,中山大学秉持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的办学宗旨,与国家和民族同心同向同行,深度参与国家革命、建设、改革进程,发展成为学科齐备的综合性大学。新时代新征程,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力争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育学子,立志做大事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中山大学师生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中国人,他的事业必须在祖国生根。”这是中山大学教授陈心陶生前说过的话。20世纪50年代,面对肆虐的血吸虫病,他走遍广东各个疫区,助力广东率先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如今,“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已成为中山大学师德师风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后来者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20余年来,中山大学医科的医疗专家们,多批次“组团式”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新疆、西藏。1928年,完成我国首次对西沙群岛的实地科学考察;1981年,建成我国第一座两吨的室温引力波探测天线系统;1999年起,陆续选派26届共381名学子分赴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开展支教……翻开中山大学百年校史,一个个“立大志、做大事”的故事,被编入学校“大思政”教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将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做学问,服务国家战略
“新的南美白对虾虾苗已经‘游’出国,技术输出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建国深耕海洋牧场,钻研南美白对虾养殖,创新的生态防控技术将对虾白斑综合征的发病率从50%降至2%以下,与企业联合培育出2个抗病毒和抗细菌病新品种……今年5月,中山大学成立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组织10个学科、20个学院支撑广东省海洋牧场建设。
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持续规划建设新学科、新院系。“我们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创办新工科,围绕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创办新医科,瞄准粮食安全创办新农科,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组建大海洋学科群。”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说,中山大学已经形成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
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科研新范式。近年来,中山大学与广汽、华为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50个校企联合研究平台。“十四五”以来,中山大学年度科技合作企业已有1150家,年均签约16项千万元级校企科技合作项目。2023年,学校转化专利500余件,是“十三五”期间年均数量的近10倍。
办学校,建设世界一流
——向海洋进军。今年夏天,30余名来自多所高校的科考队员搭乘“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抵达北冰洋中央区,开展中国高校自主组织的首次北冰洋科考活动。“中山大学设计打造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珠海云’号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等海洋科考利器,助力祖国向海图强。”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说。
——向太空探索。在位于珠海市凤凰山顶的中山大学天琴激光测距台站,中国自主开展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正有序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天琴中心主任罗俊介绍:“‘天琴二号’技术试验卫星正在研制中,预计2026年升空。”
——向AI前沿突破。在由中山大学运营管理的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系统“天河星逸”飞速运转。“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15个分中心,并成立粤港澳超算联盟。目前,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已成为全球系统利用率最高、用户数量最多、应用领域最广的超算中心之一。”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说。
……
目前,中山大学共建设了4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和260个省部级平台,自主设置9个二级交叉学科和一批跨学科课程模块,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29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正式校级合作关系。
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山大学聚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建设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等智库平台;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文化工程,在历史人类学、中国古代文体学、心性现象学等领域成果斐然。
“中山大学将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贡献更多力量。”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说。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