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彭福祥 章智琦)在日均门诊量超1.5万人次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一场医疗领域的AI革命正悄然上演。
医学影像科初建平教授表示,科室在六年前就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肺结节。AI是诊断加速器。在扫描环节,AI可以将部分采样的图像重建为完整图像,减少检查时间,降低电离辐射量,提高图像信噪比;在阅片环节,AI能够辅助诊断能迅速检出病变,对肺结节大小、成分定量分析,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提高诊断效率,减少错漏诊。对于一些临床经验尚不丰富的医生,AI也可以对他们的诊断进行提示和修订。
中山一院超声医学科自2017年开始接触和了解超声语音识别录入技术,并将医院现有的超声报告结构化模版全部转化成了智能语音识别词汇库。据超声医学科主任谢晓燕教授介绍,如今,医生们可以一边进行超声检查,一边使用智能语音完成超声报告书写,科室已经完全不需要报告录入员这一工作职位,节省了一半的人力成本,医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病人的检查和诊断。
药学部副主任陈攀教授表示,精准医学在器官移植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将移植器官识别为异物并发动攻击,因此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抗排斥治疗。为解决这一问题,药学部和器官移植科利用AI技术为患者制定免疫抑制剂的精准用药方案。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隐形单基因遗传病。一旦夫妻双方均携带致病基因,就有1/4概率生下重型地贫患者,这一类患者只能通过输血或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式维持生存。
为此,中山一院医学检验科利用大数据设计了一个地贫智能预测系统。被评估者只需要根据页面提醒,输入几个血常规检测指标,模型就可以评估患地贫的风险。
中山一院的驻科药师在查房时,通过搭载“移动查房系统”的平板电脑,能够实时调取患者的基础信息、生化检测指标等数据,并利用视频、图片、语音、文本等多模态方式记录和反馈用药建议。此外,AI技术还能自动生成药学监护评级建议,帮助药师快速识别需要重点关注的患者,从而提升药学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也为患者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个体化药学服务。
“在AI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医生从临床提出需求的能力。”副院长张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