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她在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做出的贡献,支持她探索HDAC与抗血管药物联合应用激活免疫的机制、研发新型低毒药物,将研究成果反哺临床。”
这是2024年“科学探索奖”给本届医学领域唯一的女性获奖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独立PI王峰教授的赞誉。
2025年3月,应奖项出资方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邀请,王峰在直播镜头前,围绕自己的研究娓娓道来。她说,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成长为参天大树,而不是依赖他人的藤蔓,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闯出一片天地。
做科研本身就让我足够快乐
写文章、做研究不会累吗?怎么做到这么高产?这个问题在王峰这里似乎没有答案,因为对她来说,科研从不是负担和压力,而是纯粹的热爱与享受。
“能拿这个奖我感到很惊喜,但做科研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让我很快乐。”王峰说,获奖、发论文从来不该是目标,要享受做研究的过程,让好奇心驱动自己攻克难题。
王峰在攻读博士期间专注于肿瘤干细胞领域,4年的纯基础研究,反而更加坚定了她扎根临床的决心。
“我们在临床发现的大量的问题都值得去研究,而且我非常希望自己的工作能真切帮助到临床的患者。”
王峰如今做的很多工作,本质上都是在解答源于临床的问题,然后再将研究成果转化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不仅是她的科研理念,也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现在每次出门诊,都会带两个学生。如果遇到一些非常特殊的病例,就会让学生记下来,回去一起讨论。”
这种临床导向的工作模式,王峰已经驾轻就熟。而这,离不开她的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华教授的悉心培养。王峰是徐瑞华教授旅美归国后指导的首位研究生。在某一次跟随徐瑞华查房时,王峰留意到淋巴瘤患者中乙肝发病率较高。徐瑞华当即鼓励她针对这一现象展开统计研究。
看似随口一说的建议,王峰却认真且高效地付诸行动。她守在病案科,翻阅2000多份病例资料,抄录数据,潜心分析。一番努力后,她发现,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乙肝感染率高达30%。后来,她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肿瘤学杂志Cancer 上。
“这是目前为止,我向SCI投稿被接收最快的一篇文章,不到12小时就接到录用通知。”王峰回忆道,那时她尚未撰写过英文论文,没想到能一次投稿便成功发表。此后在读研期间,她又陆续发表了2篇SCI论文。如此高质量、高效率的产出,使她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成为了“天才少女”。
希望我们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在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组织的直播活动中,王峰向广大女性科研工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我希望大家都能茁壮成长,成长成参天大树,既要有高跟鞋也要有跑鞋,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享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她看来,不仅是科学家群体,每位女性都应该充满自信,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一定要在职业上有奋斗有热爱,只有自立自强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去热爱自己和热爱这个世界。
王峰始终坚信,医疗工作的价值在于切实帮助患者。基于这样的信念,王峰和她的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她提到:“一些患者家属积极支持我们的研究,不仅保持长期联系,还主动为我们介绍其他患者,为研究样本的扩充与数据的积累提供助力。”这些经历不仅令王峰深感温暖,也为她的科研与医疗工作注入了持续动力。
医者的使命是什么
从医十多年来,王峰在临床与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她参与了30余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18项担任主要研究者或关键研究者;发表了60余篇SCI论文,其中9篇影响因子超过30。
即使多年来成果丰硕,王峰想要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的初心也从未改变。对于如何更好地履行“医者的使命”,她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担任科室主任后,我意识到医院,尤其是研究型医院,不仅需要优秀的临床医生,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型医生。这些医生不能停留在跟着指南按部就班,而是去书写更新的指南。我们要培养的,是这样的医生;我们未来需要的,是这样的医生。”
“刚回国时,也有其他更高薪的选择,但我还是更喜欢做医生。”回望走过的路,王峰并无遗憾。“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给更多患者带去希望,让他们有机会能经历人生的每个特别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