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不同寻常,它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5年的春天不同寻常,大地回暖,万物在萌动和复苏,全国人民期待已久的“两会”在3月份举行,这是凝聚共识、凝聚人心的盛会!2015年的中大不寻常,学校春季工作会议在此时召开,在酝酿着学校新的发展蓝图。罗俊校长做的报告,给人耳目一新和振聋发聩之感。在罗校长的报告中,看点很多,如“三个转变”、“三个面向”、“三大思路”等。但在所有看点中,我以为最有看点的是罗校长的开篇“三问”,即“从哪来(现状)”、“到哪去(目标)”、“怎么去(路径)”的问题,因为后面所有的思路均来自于这“三问”。我们需要追问的是:罗俊校长先以“三问”来发声,意义和价值何在?对我们有何启发?
对大学而言,所谓“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学会问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中国也有“问”的传统,从屈原的“天问”到毛泽东的“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再到钱学森关于教育的“三问”。学校校训中的“审问”一词也源于《礼记·中庸》,可见,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罗俊校长的“三问”,首先是理性和科学的思考,而不是感性的知觉。单凭感性,可能会对中大的现状和发展得出不恰当的结论,也许自我感觉良好,也可能自负或自卑,而少有合理的自信。只有科学和理性的审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拥有良好的信心。罗校长的科学家素养,有助于他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做出科学和理性的规划。其次,罗校长的“三问”是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考量,这基于两个层面,一是放在大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国内环境下思考;二是学校内部整个环境的思考,如中大要做世界一流大学和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外部竞争环境怎样?内部支持系统如何?再次,罗校长的“三问”,具有明确的逻辑和清晰的思路,“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引人思考,给人指引。从罗校长的“三问”,可以引出“三定”的命题,即“定位”、“定向”和“定力”。“定位”是回应“从哪来?”之问,是在对中大现状和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的一个自我判断,即目前中大是全国高校第二方阵的领头羊,还没有处于第一方阵,我们还有差距和不足。“定向”是解决“到哪去?”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三个转变”、“三个面向”、“三大思路”等措施的加速发展,进入到第一方阵,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定力”是要全校师生定下心来,明确方向,凝聚共识,为学校宏图大志而群策群力。如果把国内高校的竞争态势比喻成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每一高校都是鼓帆而进之舟,可以说是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中大之舟,何去何从?好在罗校长的“三问”,如同罗盘针,给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们需要的是奋勇前行。学校能否进入全国高校的第一方阵,关乎每一中大人的发展和命运。中大,不能居“中”,要搏“大”,要“先行”,因为中大的创办者中山先生就是伟大的“先行者”,他对我们寄予了重托和厚望。中大校训的“审问”之后的最终落脚点是“笃行”。罗校长秉承了中大的校训精神,在学校的春季工作研讨会上,先是以罗氏“三问”导入,会后总结时又提出了“笃行”的“三好”标准,即思考如何做一名好校长;思考怎样做一名好院长、好处长;思考怎样做一名好教授。罗校长提的“三好”标准,是要抓住“少数的关键”,但还不够,学校的大发展,需要全体中大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出的“三好”标准是:每位教职员工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吗?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好学生吗?我们能为学校的发展蓝图添砖加瓦吗?对学校的宏图大计,我们要点赞、要给力、要蛮拼。让我们放眼新的蓝图,迈出坚实的脚步,走向梦想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