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珠海校区工作的时间,是从1999年到2003年,共四年,最难忘的是1999年9月到2000年9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99年,我第一次去珠海校区,当时中大刚与珠海市政府签订建设珠海校区的合同不久,学校要派人过去了解情况,与珠海大学筹备处做个交接,为后续人员的进驻做好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安排。9月16日上午,我接到当时分管校区工作的副校长杨晓光的电话,让我立刻到珠海办事,才知道有珠海校区这回事。我立即到校财务处领了一笔经费,向校车队要了一辆车,就出发了。就这样我成为中大第一个进珠海校区开展工作的人员。
去的那天,遇上了强台风,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走了将近4个小时,珠海市筹办的珠海大学也一片狼藉,原有几幢建筑的顶部构件都被掀掉了,楼玻璃碎了一地,种下的树几乎全倒了。当时那边有一个珠海大学(筹)的培训班,是跟暨南大学合办的,有两个班的学生,不到两百人。图书馆当时还没有完全建好。岁月湖饭堂已经建好了,但是规模很小。我找到在珠海市工作的中大校友及相关工作人员接上关系,接着在校区内的原有建筑中选定几个房间,下午订购了一批办公桌、床铺等生活用品,第二天布置好几个房间,我就回来了。那时,我并不知道以后的珠海校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之后会有这般紧迫的任务。
回来后,大概9月23日左右,校长对我说:“有一批中大离退休的校长、书记等老一辈领导要到珠海校区看一下,要把各方面的情况向他们介绍一下。”于是,我又一次去了珠海校区,做好准备工作。随后时任中大党委书记李延保带他们来了,大概有三四十人,这是第一批来到中大珠海校区考察情况的人员。会上,李延保书记跟大家讲了有关珠海校区的情况、设想及今后的发展,那时我才知道珠海校区大体上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才明确了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10月份中大珠海校区筹备办公室成立。我被任命为中大珠海校区筹备办副主任,当时有一个主任,两个副主任,还有一个工作人员,共四个人。学校还成立了珠海校区基建办,当时主要就这两个办公室在校区开展建设工作。我在筹备办主要负责文秘宣传方面的工作,还有校区的行政管理以及部分行政条件的创建,如办公室、办公设备的配置、行政架构建设等等。
我在中大工作已经三十年了,我感觉,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里,珠海校区进驻的建设者们是如此的不畏辛劳,勇于开拓,仿佛突然间将全部力量集中迸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开荒牛精神吧。我们都感到任务十分紧迫——不到十个月,就要建成一个能容纳至少四至五千人的学校,到第二年8月中旬,就必须把整个工作系统建设起来,然后9月初正式开学,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余地。当时大家的目标高度一致,关系简单,拼命工作,互相支持,脑子里唯一想的就是如何做好工作,尽快推进任务完成。
珠海校区筹建期间,校党委书记李延保多次亲临校区,对校区的筹建工作作出具体、重要的指示,强调建设珠海校区是中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是为高校异地办学闯出一条新路;要求校区工作人员秉承优良传统,发挥勇于创造、勇于探索的精神,兢兢业业,廉洁自律,投身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校区。要让建设的质量、建设者的行为,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学校领导的勉励和鞭策,让大家觉得自己是在完成一项事业。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大的事,还关系到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探索,我们决不能辜负学校的重托和珠海市人民的期待。
12月6日,珠海校区打下了第一根桩,距离第二年8月中旬,刚好剩下九个月时间。
在全国高校中,珠海校区的校容校貌十分有特色。建筑风格、校区管理都别具一格。在建设之前,我们没有可参考的对象,去别的学校考察固然有所触动,但珠海校区毕竟是个全新的校区,在管理模式、方法、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是全新的。但通过那几年的努力,可以看到后来整个校区运作有序,管理高效。
当然也有些小插曲。2000年9月8日晚,教学楼首层地面突然出现渗水,而第二天这里将是珠海校区盛大落成典礼的主会场。抢修任务急迫,整个校区当时立即动员起来,都到一线去,重新按要求把水管处理好,再回填,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完工,此时离落成典礼的举行不到5个小时。三位校区工作人员为此不得不去唐家医院打吊针,因为通宵没睡,实在是熬不住了。落成典礼仪式上,当国歌、校歌奏响,不少工作人员都流下了热泪。
珠海校区的办学途径和模式具有创新性,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教育部的几位领导包括陈至立部长等都到过珠海校区视察。广东省四套班子及李鹏、乔石等中央领导也都来过。2003年初,我曾进行过统计,经我负责接待的来珠海校区参观的各高校、社会团体,以及省政协、香港澳门有关团体等有一百二十三个,不是我参与接待的就更多了,有两三百个吧。当时基本上全国所有著名高校、一些民间团体,以及孙中山的孙女,俄罗斯、韩国等国外高校都到过珠海校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珠海市最初在确定办珠海大学时,就请了很多公司来帮助设计,最后选定了法国莫尼的设计,珠海大学(筹)的前期建设基本上是按照他们的设计来操作的。当我们进驻后,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设想。当时法方有些设计,现在看来都是比较超前的,对我校来说不太合适。比如,在原先的设计中,教学楼整个底层是建在水下的,隐湖和若海是连通的水面,整个教学楼就像湖面的一座桥一样。处在水底的那一截,外墙采用玻璃,就像海洋馆一样,能看到外面的鱼在游动。整栋教学楼用电梯输送,就像传送带步行梯一样,从岁月湖餐厅一直跨过球场,穿到教学楼,又从教学楼穿到海边,形成一座大型长虹般的桥。这种设计很壮观,但明显不符合校区的需求。用电梯输送学生并不实际,而且相关建设、维护费用高昂。在改造方案时,我们把电梯主要用作输送货物,主要的人员疏散渠道还是用楼梯。同时,我们削减了教学楼的最上一层,使之由6层变成了5层。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不然教学楼外观就会显得臃肿,不够轻盈。
当时,珠海校区的建设规划我们也请了国内的一些知名设计院做设计。但方案都是明显的工科院校的风格,主要拿尺子画几个十字路口,往路的两边排列房子,没有法国人设计的那么灵动,也没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最终保留了法国人的设计,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来珠海校区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在法国人原来的设计中,岁月湖餐厅已经在校区的边上了,风雨球场那一块是后来才划给校区的。所以我们就要改变原有设计,让珠海校区的建筑往两边走,中间是平的,以保留开阔的视野。人们说,珠海校区的建筑风格,是独一无二的。
珠海校区比较老的那几栋建筑,包括图书馆、荔园一号、荔园三号等,它们的外墙瓷片是外方内圆的设计,浅绿和白色相间,这种瓷片现在应该是绝版了,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块,因为它的模具已经销毁了,但在珠海校区第一批建筑中得以保留。
教学楼东外墙的装饰图案,法国人最初的设计跟现在所看到的差不多。后来建教学楼时,请了江西建筑设计院帮忙,设计细化施工图,他们把外墙的装饰图案改成了椭圆形。在大钟楼开会讨论、拍板的时候,我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椭圆型的构件容易引起其它歧义,不妥。大家也觉得我的提议比较中肯。于是,还是基本沿用法国人的设计,五个巨大的装饰构件仿如树叶,又象蛋形,从倾斜逐渐到正立,象征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对图案所采用的颜色,也讨论了很久。我当时说:“用三原色吧,纯正的红、蓝、黄色,可以幻化出各种其它颜色。”这即是现在的教学楼东侧的情景。
在建筑内部设计方面,总体风格改动不大,还是法国人比较东方,又比较灵动的风格。但是在功能和结构方面,我们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一些调整,有些还挺大。比如在最初的设计中,教学楼每一层的走廊都设计成一个环形,学生可以在上面骑自行车通行,还设置了咖啡厅和小卖部,这些我们都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调整。
珠海校区的办公室设在图书馆东栋的11、12、13层,13层是校领导在珠海校区的办事点以及会议室,12层是党政办、后勤办,11层设有学工办和教务办。管理模式上,针对当时珠海校区管理成本提高的说法,我们坚持一条:在校区的预算方面,不做大的、高的预算,根据实际需要,做一个合理、合适的预算。当时我们把预算压得很低。我们还把整个校区的文案进行统一管理,只有一台复印机和一台打印机,一两个工作人员负责前台。直到两年后,随着工作量的持续增加,才逐渐为各办配置了一些其它办公设备。可以说在校区成本管理上做到了:精简、精简、再精简;节约、节约、再节约。
在机构和人员配置方面,我们当时提出了具体设计方案:“六办一中心”——党政办、教务办、学工办、后勤办、保卫办、基建办和教学实验中心。后来把方案提交学校层面研究,学校打算保留最初“五办”的设计,但同时部份采纳我的意见,只是将后勤办和基建办合并为后勤办,但人员配置是按照“六办”来配置。
在办公室的设计上,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比如在办公室工作区间与楼的玻璃幕墙之间留有很宽的距离及很宽的通道,为前来办事的师生员工留出宽敞的活动空间。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了地震、强台风对玻璃产生的影响,所以设计了让人疏散得更快些的通道。同时,每个工作人员之间的隔板采用的是钢板,这是为了耐用、组装方便,拆的时候不容易坏、易于搬运改装;其次是考虑到防火,因地下电源线路繁杂,一旦失火,整个办公区是封闭式,会非常危险。
当时很多事情都是由工作人员自己动手来做。比如办公区间的规划,办公家具的大小、材质、组合造型等都由我们自己来设计。要是请外面的公司来做,一是不知道费用多少,还有就是不一定能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办,而且时间上也耽搁不起。所以说,我们的创造力在当时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是我,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很多东西是没有人专门负责帮你去考虑的,是你负责你就要去考虑,提出方案来让大家讨论。虽然图纸都是我画的,但实际上这是大家集体开了好几个会讨论商议后的结果。
针对校区建设的每个项目,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开会商议到凌晨一两点,有时甚至顶不住一边开会一边睡着了。因为白天根本没有时间开会,大家都在工地上,都在各自负责的项目一线上。我负责文宣工作,整个珠海校区的进度,每一项工程做到了哪一步,都需要及时了解并向学校领导和珠海市政府反映。同时,我还负责编辑珠海校区建设的工作简报,后来就变成了日报,每天都要写新闻。编印简报当时没有复印机,只能用打印机一份份打。
珠海校区的校园规划,总体上我们把握住了三条:第一,这是开放式的设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珠海校区是没有围墙的,这在全国很少见。第二,重视环保。要尽可能地保留校区原有的山塘、水库、低洼地还有树。有一次在经过施工队的时候,看到他们正在挖土,旁边的刺桐花树眼看就要倒下去了。当时我们立即打电话给学校主管的校领导请示,迅速叫停了施工。施工队很疑惑:“进度这么赶,还叫我们停工?”我们说:“无论如何,先把这棵树保留下来再说。”第三,这是一个跨世纪建设的现代校区,规划与配置要跟得上时代步伐,也就是说要突出现代性。
在珠海校区工作这几年,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有管理环境育人的作用。显而易见,一个规划合理、管理有序、美观整洁的校园,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甚至可以改变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珠海校区图书馆楼下、教学楼下那些宽如广场的空地上,学生们都将自行车自觉地摆得整整齐齐,从楼上望下去非常壮观。同时吃完饭后会自觉将餐具归到统一的地方,调羹和盘子分类摆放。当时有不少校领导在饭堂吃饭,都很惊讶:“怎么会这样?”又感到十分欣喜。过去中大的饭堂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现在是有了,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珠海校区的学生返回南校区后带动下形成的。
我们一开始的管理理念就是:有些东西光靠堵是不行的,还要靠细心引导,如对珠海校区后山的管理等。珠海校区是很干净的,我们专门做了几个称之为“乱贴墙”的布告栏,一饭堂、榕园饭堂、岁月湖饭堂都有。其中一饭堂、岁月湖饭堂的“乱贴墙”是我设计的,图纸也是我画的。做好之后,把“乱贴墙”作为学生自己“乱贴”的地方,比如发布个人消息、社团开会等的通知,或者是学生表现自己才艺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不会在别的地方乱贴了。如果在别的地方乱贴,我们也会当场清掉。这样,我们就保持了整个校园各处墙面的干净整洁。同时,我们在每个饭堂都设了一个投诉信箱。上午收到投诉,中午11点钟后我就去开箱取件,接到投诉或请求等问题下午必定解决,必有回复。如果是下午收到投诉,第二天中午必定解决,不许超过二十四小时。所以说,珠海校区的管理是很到位的,投诉率非常低。
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岁月,想到自己曾为这所十分美丽且意义非凡的校区的筹备、建设及诞生,洒下了汗水,倾注了心血,尝遍了酸甜苦辣,献出了自己人生当中一段最美好的年华,觉得一切辛劳都是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