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384 >> 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  共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高年资教师

传道明理 立德树人

——专访马克思主义学院叶启绩教授


编者按

我校积极推动本科教学创新,特别设置“高年资教师岗位”,就一些院系的某些重点课程面向全国招聘资深主讲教师。我校退休教授叶启绩即为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的一位高年资教授。近日,记者采访了叶启绩教授,请他谈谈对我校的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叶启绩教授简介:
1949年8月生,江西省南昌市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6月退休。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谈谈您应聘学校高年资教师岗位的原因。

叶启绩教授(以下简称“叶”):我是2014年6月份,按学校政策规定到点退休的。我现在应聘高年资教师岗位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我退休前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到现在还有几个没有毕业,需要完成继续指导他们的任务。另一方面是今年学校有了政策后,学院希望聘请我为高年资教授,我说如果需要我,可以回院上课;正好这学期刚刚开学上课时,我原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有一位老师调走,临时不好安排其他老师,应学院的紧急召唤,我就赶快回来“救火”,给本科生上这门课。

记:您给本科生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请您分享一下您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方面的经验。

叶:对于本科生教学,我们学院的老师确实花了许多精力去备课和研究教学方法,他们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在思政课中,我们马原课相对于其他课,是比较抽象的。

要把马原课讲好,我认为首先应该结合现实和理论研究中前沿的问题,才能使这门课接“地气”。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发展的“热点”,也是理论创新的“热点”。我们老师有责任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努力分析与研究这些“热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明确自己的责任与目标,并从中领悟理论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要讲好这门课,必须要研究问题,没有好的研究,不会有好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老师在讲台上有气无力地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无可奈何地奉陪到底的状况。

老师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是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与思路。所以在课堂、课间我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互动,一起来探讨,因为与学生一起成长是快乐的。

课后指导,主要是要求学生多读书。我始终坚持这种观点,学生到大学是来读书学习的,要老老实实地读些书,才会得到学习的快乐与成才的智慧,唯有如此,才无愧四年的大学本科。同时学生应该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在大学期间,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好途径。大学本科的四年,是学生一生中最珍贵的学习时期,它很快过去,可能有的学生到毕业时,会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学到,那关键是你是否用了心与用了功。

记:作为高年资教师,您需要上多少节课?上课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故事?具体是什么?

叶:我现在每周在大学城中大东校园上6节课。我以前也承担本科生的马原课教学,从2009年起只给硕士生和博士生上公共课与专业课,所以近7年没给本科生上课了。但是这次我上课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觉得现在的学生比过去听课认真多了,做笔记的也多了。我与其他马原课老师谈到这种情况时,他们都有同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呢?我觉得是三方面努力的结果:从学生自身来说,认识到学习这门课是有意义的;从学校来说,教学管理、对思政课的投入、学生工作等方面有发展;从老师来说,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

记:请您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

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上大学是要学理论的。理论是有用的,看似“没用”,恰恰是有大用。我会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以及在学习、教学、研究和工作中的体会,告诉学生理论的大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看似抽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走上社会时,就会发现这些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们时刻都表现在你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你与自己等的关系之中。通过这些,使学生体会到这是一门“时间与空间”的课程。

我告诉学生,上课时一定要好好听讲,有问题及时问以得解惑;课后每周花一点时间看看有关的书和文章;平时还要善于思考学习的内容,这样慢慢才会对这门课有“感觉”。通过这些,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门“思维的体操”的课程。

同时学生不仅动脑读书,还要动手作业,让他们从我们推荐的5本经典原著中,挑选一本来读,并写读后感。学生们很积极,有的写得还很有水平。今年我们从每个班挑选出20份优秀作业,以编辑出版。通过这些,学生认识到这是一门“悟道与体味”的课程。

记:您如何看待我校的“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您认为在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叶:我认为罗俊校长提出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有境界,有高度,我比较喜欢这“十二字”,它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要在教学中落实这“十二字”的要求,作为思政课的老师,首先要相信,自己的教学可以把科学的理论讲好,能入学生之脑,有助于学生成才。

其次,要有境界。思政课的一个特点是,其内容似乎大家都知道,也好像什么人都能讲,这是个误解。思政课老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恰恰是表现在,讲授似乎大家都懂的原理时,能讲出新的、让学生信服的道理来。这就必须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对新的、前沿性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研究。

再次,老师在教学中要有高度,必须要有世界的视野,以打开学生的眼界,促使他们去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社会,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

最后,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定要明确思政课是一门理论课。要防止为了迎合学生,把思政课上成娱乐课、演讲课、竞赛课,上成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的“海讲”课等,这样上课实际是把老师自己“平庸化”、把学生“弱智化”、把思政课“空心化”。对于当今个别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学生没有学好或不愿学习理论,他们用什么去理论联系实际?!

我曾经说过,当今高校的思政课是天下最难上的课。从课程来说,它上有党中央、教育部、教育厅、学校等方面的明确要求,下有学生、社会等方面的各种意愿。由此思政课老师承受着巨大压力,为上好这些课,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为了实现学校“十二字”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其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新时期高校工作,以及进行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的指导方针。

学校要关注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课与专业课的特点,其教学有它的规律;对思政课老师的工作要理解,对他们教学的评价,要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评价有所区别;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可以对思政课老师适度地倾斜。

记:您认为与本校的教授和青年教师相比,高年资教师发挥的作用有何异同?

叶:学校规定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这是合理的,我也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直到60岁。高年资教授的阅历与经验比较丰富,年轻的老师思想非常活跃与敏锐,年轻老师和高年资教授各有优势,在教学上都能发挥作用。

记:作为高年资教师,您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发展有何建议?

叶:中大的老师承受的各种压力,确实比其他一般高校老师要大。我退休以后听说学校出台的一些政策,向青年老师倾斜。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中,教学的权重提高了,教学的绩效也提高了,我认为很好。

青年老师是学校的未来。他们不仅教学、科研工作压力大,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也非常大。政策向青年老师适当倾斜是合理的、接地气的做法。学校可以给青年老师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青年老师首先应该在各种工作中,表现出你的实力,然后学校才可能对你进行培养。在社会普遍浮躁的今天,青年老师要安心在学校,甘于坐冷板凳,也需要不断地“修炼”,才可能做出成绩。

记:您对做好高年资教师的聘请工作有哪些建议和意见?这种做法是否具备向其他高校推广的可能?

叶:我想学校聘请高年资教师给本科生上课,双方都要实事求是。一要看学校是不是需要,另外,高年资老师要看自己身体、精力等是否能胜任。我相信这些高年资老师对教学绝对是有责任心的,既然又站在讲台上,就要对得起学生。

这种做法是不是可以推广?要考虑各个学校和每位老师的实际情况。所以要充分挖掘高年资教师这个很宝贵的教学资源,前提还是要实事求是。

(采写/吴金城)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