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24 >>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清远市连州丰阳镇柯木湾村第一线挂职干部古添雄、曾毅斌


正在加载...
  • 1/4

  • 2/4

  • 3/4

  • 4/4

中山大学驻柯木湾村扶贫工作队,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和扶贫工作组的领导下,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际,高处立意、深处挖掘、难处攻坚。瞄准目标任务,使出“啃硬骨头”干劲,用上“绣花”功夫,因知而治、因户施策、精准出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扶志扶智

“要让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就必须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积极主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辛勤劳动。”驻村工作队队长、柯木湾村挂职第一书记古添雄如是说。从挂职扶贫以来,一直把“扶贫扶志扶智”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然而,如何使村民转变观念、育智提技,是驻村工作队一线扶贫干部苦苦思索的问题。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切都是陌生的。古添雄保持革命军人特别“能战斗、能吃苦、能奉献”的精神作风,很快就了解熟悉了柯木湾村的基本情况:一是土地贫瘠,耕地少。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5亩,林地35165亩。二是没有产业,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定点扶贫前,基本没有产业,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3540元。三是贫困户、贫困人口发生率偏高。全村479户,户籍人口2151人。2016年6月,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159人,户贫困率15.65%,人口贫困率7.39%。同时,驻村工作队还深深意识到:本地市场小,无法提供就业创业平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只能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在成长过程中又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即使外出打工,获得的收入对于人数众多的家庭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此外,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部分村民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丧失劳动能力,只能依靠政府微薄的救济金度日。

这些主客观因素的累加,最终导致村民不愿意寻找新的出路,“等要靠”心理已在他们心中打下烙印。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的确是一个反复、长期且艰难的过程。古添雄和曾毅斌不灰心、不气馁,坚持做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想方设法获得村民(贫困户)的信任和理解。

“扶贫的关键是扶志扶智”古添雄在驻村期间坚持为柯木湾村民上党课,讲政策,提信心;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充分发挥党建促扶贫功能。他坚信,“唯有真正改变村民的观念,让村民有了脱贫的‘志’和‘智’,他们才能从根本上脱贫,成为自立自强自爱的劳动者”。

其中,夏东自然村的贫困户黎献民,就是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转变思想,积极主动奔向脱贫致富路。在扶贫扶志扶智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古添雄和曾毅斌多次上门与其进行耐心而深入的沟通。经过几回同意又反悔的挣扎,他终于同意工作队给他量身定做的脱贫计划,当上了河道看护员,建了新房。2018年春节期间,黎献民在自家门上张贴了一份对联,上书“清平盛世超尧舜,国富民丰过汉唐”,发自内心地感谢中山大学的关怀和厚爱。

精准脱贫,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

致贫返贫原因有很多,与由观念导致贫穷的贫困户不同,部分贫困户的贫困是由天灾、疾病等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对这类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在日常关怀之外,备有紧急预案和特别扶贫渠道。

高考对无数人而言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十八岁也是属于美好与奋斗的花季年华。然而在2018年2月,即将成为2018年高考生的吴丽霞,在广医第一附属医院突然被诊断出巴氏综合症。89000元人民币,对她贫困的单亲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随后因病错失高考机会则给了她更大的打击。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资讯管理学院主动联系了她,后又带领研究生党支部一行七人前去探望,给予她经济和心理上的支持。今年6月,身体状况渐佳的吴丽霞前往广州进行复查。驻村工作队和资讯管理学院主动邀请她参观中大校园,并安排相应行程。置身于古朴典雅的文化氛围中,她感触颇深,“我想读心理有关的专业”,她和资讯管理学院的老师畅谈起对未来的憧憬。

受惠于中大紧急资金帮扶的还有柯木湾村贫困户胡利军。他身体残疾,行动十分不便,而所在的村子又位于山坡上,出入仅有一条泥泞而陡峭的山路。在扶贫过程中,已进行了易地搬迁,将大小板塘整村居民转移至柯木湾村。胡利军在村中一间旧屋,已是危房。由于房屋处在村子深处,运土车难以进出,运送成本十分高昂。驻村工作队向学校汇报,申请提高对他的补助。经学校同意,将补助适当提高,使他的房子得以顺利搭建。受到帮助的胡利军在春节期间,他给驻村干部古添雄、曾毅斌发送祝福信息,邀请中大师生前来做客,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于党和中山大学的真切感激。

发展产业,探索脱贫攻坚长效路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长效机制的有效项目,是实现从授人于‘鱼’到授人于‘渔’的华丽转身……”古添雄说。在校友企业荆州市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下,结合柯木湾村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水源清洁充足的特点,中山大学在柯木湾村开发15亩地,进行宽体金线蛭养殖项目。动员贫困户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承包合同制生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

经过摸索,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由村经济组织——连州柯木湾灵生养殖专业合作社承包,负责养殖项目生产经营。成立了养殖生产小组,分设监督管理、技术指导、喂养生产等环节,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负责监督管理,湖北荆州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提供种苗、养殖技术指导、产品收购等。

“产业扶贫项目虽然有不可预测的风险,但这个项目最大的效应就是改变了村民的视野和观念,村民已能主动投入其中,一起研究项目,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我们还实实在在地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驻村工作队坚定的说。

驻村工作队古添雄和曾毅斌两位老师,每天都到水蛭养殖场进行巡查,与学校定点扶贫工作组密切沟通项目情况,目前项目进展平稳。接下来,他们期待的就是年底的成效。

(供稿:姜清越 王祉漪 周丽茜;编辑:学校定点扶贫工作组)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