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24 >>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听听定点扶贫过来人怎么说


打基础、明方向,甘当扶贫“开荒牛”——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郑哲

2013年5月,时任监察处副处长的郑哲同志被选派到凤庆担任第一任挂职副县长。赴任之前,学校领导与他谈话,特别叮嘱他,作为这个项目的“开荒牛”,一定要把开始的基础工作做好,为学校在凤庆的扶贫攻坚工作创造有利条件。郑哲同志不负所托,从刚到的人地生疏到后来的与凤庆干部群众广交朋友,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首先,搭建起双方对接平台,促成双方领导多次互访,使双方迅速熟悉。其次,起草并促成双方签订了援助合作的框架协议,使得扶贫工作得以规范化、制度化。第三、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教育、医疗帮扶为基础,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校友等资源招商引资,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挂职期间,他争取学校支持,筹集校友资金350万元,新建了一栋能容纳2000多学生教学楼“逸仙堂”,解决了第二完全小学的危楼困境。在教育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之后,迅速与县里主要领导沟通,推动了医疗扶贫的开展。短时间内,凤庆县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挂职结束返校后,他仍然联系有关爱心人士设立了“荔枝行动-凤庆站”的项目,为凤庆二中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援助,迄今已捐助资金55万元。郑哲为凤庆奔波忙碌的身影被当地群众看在眼里。两年下来,郑哲收获了一份深厚的友谊,和凤庆民众关系融洽,挂职结束回到广州,时至今日,仍会有凤庆县的干部到广州拜访他;他回到凤庆,县委书记会特意抽出时间来见面。对于他来说,能为凤庆扶贫攻坚尽一份力,得到凤庆人民的认可,比什么东西都要宝贵。

一年凤庆行,一生凤庆情——历史学系(珠海)直属党支部书记朱志辉

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时任宣传部副部长朱志辉是学校第二位到凤庆的挂职副县长。朱志辉在自己的工作报告中写道,“来到凤庆,所见所历,仿佛回到童年时候的广东家乡,环境优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守护传统,传承文明。”从沿海富裕的广东到大山深处的滇西一行,他更加觉得,身为受益于广东经济发达环境的个体,他不仅有责任服从“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个大局,也很乐意投入到凤庆脱贫攻坚工作中来,紧紧依靠中山大学这个坚强后盾,发挥学校与凤庆纽带联系作用。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朱志辉在凤庆的青山绿水中,拾得了美丽乡愁。挂职结束后,他对凤庆的感情仍在延续。除了关注当地各方面发展,他还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中大人与凤庆结缘》,刊登在中山大学校报上。他也有意携家人一同前往凤庆,看看那里的变化,感受茶乡的独特魅力。这一切,正如他所说,“一年凤庆行,一生凤庆情”。

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的关键在于“三要二有”——土木工程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曹新

2016年4月到2017年5月,时任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曹新作为学校第三位挂职干部到凤庆任副县长。作为过来人,他的体会是:作为挂职干部,做好帮扶工作的关键在于“三要二有”:要适应、要融入、要主动,有信心、有耐心。第一,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文化,多学习、多了解、多沟通。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周末就到茶农家拜访做客,了解春茶上市的情况;经常走访贫困村镇,平日也会在县城徒步行走,专门查阅县志,了解掌握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第二,要融入当地的干部群众,多与当地的领导干部、人民群众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尊重、体谅他们的习惯和习俗;在参与公务活动、调查研究、走村入户、业余生活中,与干部群众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和友谊。第三,要主动,帮扶干部自己要积极主动,深入沟通调研,争取发挥自身特长,多做一些实事好事,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此外,要有信心、有耐心。帮扶干部要对自己、对学校、对地方有信心,只要符合实际需要,有可行的计划和方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通常都能把事办成。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扶贫工作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接续奋斗,有些工作要一定时日才见成效。

两年扶贫路,一生凤庆情——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辅导员、党务秘书麦伟立

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原工学院辅导员麦伟立同志受学校委派至凤庆县落星村驻村开展扶贫工作,成为中山大学首位凤庆县驻村第一书记。他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能用地方语言与村民正常交流。驻村不到半年,走访遍全村808家农户。他领着村内党员,建制茶示范点并结队帮扶贫困户,让村内先富的党员们协助贫困户脱贫。在2017年8月制茶示范点正式变更为村制茶合作社,落星村终于有了第一个正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他积极联系学校,邀请附属医院专家教授到落星村义诊、组织在校生到村小学开展支教等活动。还争取到校友支持,帮助村小学修缮了体育场及设施,援建小学阅读馆,捐赠一批助学金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在学校的帮助下,落星村终于有了第一位上重点大学(中山大学)的大学生。“两年扶贫路,一生凤庆情!”麦伟立同志虽回校工作已有一年,但依旧与当地保持着联系,他希望通过不同渠道及方式,继续为凤庆的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