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63 >> 2022年03月31日 星期四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曾昭式教授: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曾昭式,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专职研究员,2016-2020年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本报讯(记者/李岩、林乔慧) “有爱之人就是喜欢至少一个人的人;每个人都喜欢有爱之人,梁山伯喜欢祝英台,能否推出:张飞喜欢刘备?”这是在课堂上就能体验的推理,这就是《逻辑学导论》的课堂。逻辑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是对论证结构规则的研究。或许听起来枯燥又无趣,可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昭式老师将略显枯燥的逻辑与生动具体的实例结合,充分展现逻辑的趣味性。在欢声笑语中,将逻辑学的种子种在同学们的心中。

曾昭式老师长期从事冷门绝学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探索冷门学科特色,构建绝学课程体系,以科研促教学,服务学生主体。我们有幸旁听了曾老师《逻辑学导论》的课程并采访了他,将他的治学与教学之路呈现在大家面前。

“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曾昭式老师的研究方向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特色是从哲学(思想)论证视角去思考中国古代逻辑和印度逻辑的类型、特征。作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他还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昭式老师对自己的治学之路这样概括道:在1995年之前,通过学习和借鉴前人的中国逻辑史观,展开专题研究,如对先秦“名”理论研究等。自1995年始,关注逻辑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其中,2012年前侧重于中国近现代逻辑史研究,2013至2017年则以先秦逻辑研究为主,2017年以来以佛教逻辑研究为重点。

“我是从哲学(思想)论证视角去思考中国古代逻辑和印度逻辑的类型、特征的,这种想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不断思索的过程。”曾老师的研究特色如其所言。

曾昭式老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研究”“基于跨文化互动下的中国近现代汉传因明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广义论证理论研究”“基于广义论证的先秦逻辑研究”;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重大研究专项项目:“唐代因明与佛学论证研究”等6项,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著有《中国现代文化视野中的逻辑思潮》《先秦逻辑新论》等多部专著。其中,专著《先秦逻辑新论》提出先秦逻辑是一种“正名—用名”论证类型的观点,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被列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学生阅读的推荐书单。

曾昭式老师对中国逻辑史界不同观点的反思也得到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肯定。国际汉学家、逻辑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雅思贝尔斯高等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约阿希姆科尔兹(Joachim Kurtz)教授对其评价甚高,他认为,“对于以现代术语来重释中国古代逻辑经典著作的研究方法,曾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几位能够对之进行批判反思的学者之一。”

当谈及做学术应当具备何种特质或精神,他表示:“我很赞同这样一种说法,‘做学问贵在坚持。’其与智商高低关系不大,我虽愚钝,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取得一些小的成绩。”

带着学术思想进课堂

“大学教学不是照本宣科,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深入课程里,课程选择还应分不同层级,由此建立的课程群,就有可能使得某位或某些学生进入你的研究领域。”

从学术思想进入逻辑学科,首先要有一个涵摄中国古代逻辑、佛教逻辑的逻辑观。而这正是曾昭式老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曾昭式老师认为他所主持的社科项目研究的背后实质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观念。将这些研究成果带入课堂,基于此展开讨论,是曾老师授课的特色之一,这便是以科研促教学。他在佛教逻辑、先秦逻辑领域发表的论文和几本专著都进入他的自编讲义中,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同时,曾昭式老师认为教师还需要研究不同课程的特征。他所讲授的课程《逻辑学导论》《佛教逻辑概论》和之前讲授的《先秦逻辑导论》课程归属逻辑史,其中,《逻辑学导论》既是逻辑学科入门的基础课程,又具有西方逻辑史性质。

作为逻辑学科“史”类课程而言,需要把握思想史中的逻辑史的不同。在这些“史”类课程里,又分为不同层级,其中《逻辑学导论》是基础,是课程群里第一级,其理论是《佛教逻辑概论》《先秦逻辑导论》课程内容的基础和比较对象,而后者又是培养此领域人才的保证。

以《逻辑学导论》这门课程为例,曾老师认为逻辑学教师都能讲授这门课,但做现代逻辑的和做逻辑史研究的理念有诸多差异,有些老师会偏重数学方法去讲,而他的讲授则偏重从哲学论证角度讲,会涉及文化、思想、哲学,再到逻辑学,举例也会偏向哲学名著中的哲学论证。如此,便将学术思想带进了课堂。

曾昭式教授正在申报全校公选课《逻辑与哲学论证》,此课程适用非哲学系学生,其讲授内容概括性更强,兼理论与应用特征。

把课堂交给学生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色,讲授方法不一。尽管方法不同,但是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使学生明白所授内容是共通的。”

曾昭式老师的《逻辑学导论》讲授,一开始通过回顾已讲授的课程,引出新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间的串联;接着以生动的例子引出知识点,抛出问题与同学们互动;然后请同学们到黑板上或在纸上做题,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带动课堂气氛;通过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一道道证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领会逻辑学的奇妙,整个课堂充实又有趣,让同学们收获满满。

在课程中,曾老师也常常走到同学们身边去,或提供思路指引,或指出缺乏严谨之处,或鼓励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师生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同曾老师所说,他的《逻辑学导论》课程讲授分为两步,用例子理解理论,然后再用逻辑理论作为方法去分析哲学经典著作的论证。《佛教逻辑概论》《先秦逻辑导论》则是从文本出发,从文本里衍生理论,然后求得其中的理论特质;再用佛教逻辑、先秦逻辑论式去分析佛教、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论证。

和学生成为朋友

“如果老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同行是最好的,可以互相讨论与鼓励,老师也需要给学生人生方向的指导。”

课堂上,曾昭式老师将治学科研的严谨带入教学,对同学们提出严格要求。“考试每一步写出推理的正确结果给0.25分,而得出结果的理由给0.75分。”

课堂下,他耐心解答同学们的提问,与同学们畅聊班级和生活趣事,与学生交流人生思想、社会关怀。希望学生在具备扎实良好的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成为一个会思想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呢?读书,或许是很不错的选择。作为学生,读书,应该是我们的生活常态。在阅读中收获,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认知能力;在阅读中思考,更多地了解世界,关心他人。曾昭式老师也对同学们抱有这样的期许,“希望学生能够加入我们的领域,坐下来,认真读书,如同郑燮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深信,在中大的读书生涯必会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相信通过曾昭式老师及其团队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同学投身先秦逻辑、佛教逻辑领域中,冷门学科必将出现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的局面。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