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林乔慧、严海燕、李岩)从教室走进田野,他们习农事干农活,搭柴火制佳肴,从学校走进乡村,他们入户访问,用数据反映民生,他们围桌畅谈,各抒己见,他们是中山大学哲学系“耕读研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师生。
“耕读研学”活动是哲学系在劳动教育中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对教学经验成果一次创造性转化的探索。哲学系分别于2021年7月和11月组织2020级本科生前往茂名市茂南区田园综合体开展了两期“耕读研学”劳动实践活动。2021年,《“耕读研学”劳动课程建设与探索》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立项。在广东大中专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耕读研学”实践团荣获“优秀团队”称号。
实践农耕文化,汲取自然学问
“耕读研学”不是随意起的课程名称,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哲学系的人文情怀。这个课程名字最早酝酿自哲学系的党政联席会议,哲学作为人文基础学科,为如何在新时代提供一条劳动教育的新路径提出了思考和探索。劳动教育课程指导老师之一,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介绍:“把劳动教育和研学结合起来,通过体验劳动过程,加深对农户生计、农村社会以及有关论述劳动的书本知识的理解。”“耕”指参与农耕、社区、生活劳动实践;“读”指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习弘扬积极劳动价值观的经典文献;“研”指开展社会调查;“学”指认真学习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积极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和价值观。哲学系基于“耕读研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中体现劳动独特育人功能的实践模式,努力构建一种将劳动理论、生产实践、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将理想信念和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的综合育人体系。
农耕活动的安排蕴含着哲学系的深刻用意:希望劳动能够真正触动学生,启发他们深入了解劳动背后的观念。在劳动基地,哲学系邀请当地的农技师结合时令为学生安排农耕活动,让学生深入参与种菜种树、拔草松土、摘果子等农耕活动。课程设计时,会特别注重这些劳动不是纯体力劳动,而是生产性的,涉及农业知识原理的农业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劳动中了解农业生产规律。在哲学系党委副书记王莉婧看来:“农耕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要让同学们在劳动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对农业生产心怀尊重和敬畏,真正有所收获。”
劳动实践给予了学生从事农业生活的全新体验:在拔草时和各色昆虫打交道,利用农业工具栽种作物等;提供了认识自动化科学化,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机会。学生们不仅在劳动中学习农业知识和农事技巧,更是通过农耕实践改变了对劳动的观点。不少学生感叹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深切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劳动人民的不易。
哲学专业的宋泽齐回忆,她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技师老师所说的“泥土的智慧”。
哲学强基班的方一凡也说,“这次耕读研学让我认识了这些伟大的村民,我认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社会中坚。”
除了农耕劳动实践,学生们还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搭窑煨鸡和烧烤,并且动手制作自己的拿手菜:水煮鱼,拍黄瓜,炒田螺……共同享受劳作之后的美味。
开展社会调查,聆听大地脉搏
“耕读研学”不止“耕”的劳动实践,还有“研”的实践——组织学生运用社会调研方法,深度了解农户的真实生产生活状态,使他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当代乡村的发展与变化。
为了让学生正确开展社会调研,吴重庆教授与陈奕山博士向他们介绍了乡村社会调研的方法和意义,指导他们形成入户访谈提纲,明确调研目标,掌握与农户访谈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建议他们在实地走访时,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问了什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等多个角度捕捉不同来源的信息,然后及时总结,以此拓宽自己对于乡村社会和农户生产生活状况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习调研方式和方法后,老师带领学生们与当地的村委干部进行座谈,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随后大家以三四人为一组进行实地走访和入户调查,对当地家庭的基本情况:人口、劳动力、就业、小孩受教育情况、日常的医疗等或者土地利用的情况进行最基本的经济情况和社会情况的调查,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调查结果。
活动期间每晚都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经验复盘活动,学生们都有机会谈谈今天的见闻并进行相应的归纳。“这种方式跟学校单纯的读书方式不同,同学们也会觉得收获比较大。而且同学们白天耕作后,结合农业的知识,结合与农民的交谈,这时候他们的了解会丰富一些。”吴重庆老师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入户调查中,老师会要求学生以一种客观身份去做调查,首先要有基础能力观察,克服语言障碍,获得客观数据。其次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和积累,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客观应允地体现数据后的变化。王莉婧副书记说:“真正经历过耕读社会调查这个过程的同学,就会用更严谨更科学的态度去做一些评价,这也是同学们需要的一种踏实的精神。”
哲学专业学生姚灵毓回忆道:“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和人与社会间不可分割的联系,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带给了村民新的生活体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之处,比如田地里老鼠的增多、过度施肥导致的土地碱化以及农民自留地的减少。这需要我们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
此外,据哲学系相关负责人介绍,哲学系准备编订两本参考教材,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劳动观念及其论述有关。“让同学们从理论的根源开始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耕读’中‘读’就是做这种与专业相结合的劳动理论的体系。”
体悟耕读育人,收获前行动力
如何让劳动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改变人的心智,改变人的知识,引导人的价值观?这是课程设计之初,哲学系的老师们最看重的问题。
秉持劳动育人的初衷,哲学系探索既符合大学生成长和思想特点,又能够发挥专业优势的劳动课程模式,最终采取了“耕读研学”的形式,“希望同学们在课程中一是要学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二是要学会尊重人,尊重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三是要把耕读期间的经验带回去,学会热爱生活。” 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在首次课程结束时总结。
“我们一起坐大巴去的路上,大家没怎么交流,各自走路也拿着手机。到了后面几天明显不一样,他们在村里会相互聊天了,而不是一边走一边看手机,回来在车上也是聊天。同学之间建立了密切的互动。”这是吴重庆教授看到“耕读研学”课程给学生们带来的明显改变。
逻辑学专业学生何海布分享自己的感受:“自从有了这次活动之后,我才知道老师们与我们同学之间是可以有多么的接近,他们就像我们的同学,就像我们的朋友在我们身边陪我们一起玩,陪我们一起学习。”
哲学专业学生姜美多也深有感触:“我通过农业劳动与社会调研深入认识农村、农民,也在本次活动中感受到全新的农村生活模式。研学与劳动结合,让我能够带着哲学的理论更加切实地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劳动技能,农业知识,社会调查方法,这是学生从“耕读研学”课程中收获的学问;同学情,师生情,家国情,这是“耕读研学”课程带给大家的精神体验。学生们走近了普通农户的真实生活,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前后农户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意义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耕读研学”劳动课程的开展,一方面回归其实践的本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产劳动的现场,在体魄和意志上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将大学的劳动教育,与日常劳动习惯的培养或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相区分,真正达到使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目的,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中铸入劳动人民底色。
耕读研学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亲近大地,亲近彼此;走近自然,走近农民;步入社会,步入人生;他们从土地与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在人民群众中获取前行的动力,这是哲学系“耕读育人”“劳动育人”初衷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这次耕续研学活动让我与久违的大自然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我第一次拿起手锄除去田里的杂草,第一次用手指播下红红的玉米种子,第一次在木瓜田里品尝收获的喜悦……我知道,我们每天的劳作相对于真正的农事活动不仅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有极大的差距,但不得不承认,我依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疲惫与重复的乏味,但我始终还是保持着对于劳动的“神圣感”:我切身地体会到了在这片大地上仍然劳作着的9亿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人依靠大地得以生存和延续,人的最终归宿也必然是回到大地,我们不能贬低农业劳作的意义,就像我们不能贬低每个人生存本身的意义。农业劳作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不仅仅停留在一种生存的手段,同样也意味着千年传统的延续。
借助这次机会,也让久居于城市中的我对于当下社会中农村与农民实际状况有了切实地了解:农民们可能因为科技与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单一的农业劳作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仍然面对着传统的问题:住房保障、人情习俗、生育问题依旧伴随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传统的观念在时代的进步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依旧导致了社会服务的“鸿沟”仍然在一定程度下存在。如何跨越“数字鸿沟”与“基建鸿沟”从而在保存农村优秀的传统基因的同时,又为农村注入现代化发展的蓬勃动力,依旧是我们当代青年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0级哲学系本科生胡佳灏
在第一期“耕读研学”的过程中,我们走进牙象木头塘村进行入户调研,了解粤西农村的真实情况。在为期5天的入户调研中,我关注到牙象村的教育问题。牙象村面临的教育问题是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地处粤西的牙象村教育已经比中国西北许多贫困的农村教育好得多,但是想要进一步促进地区的发展,还需要加强教育这一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牙象村只能提供3年的小学教育,3年级之后学生需要到镇上的小学接受教育,进一步了解之后,我总结了此现象出现的3个原因:第一,牙象村的经济条件不足以为居民提供完整的小学教育;第二,牙象村中生源基数小,若开展完整的小学教育需要更高的经济成本;第三,牙象村的小学的师资条件十分有限,年轻教师数量少。此外,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牙象村村民的学历水平普遍不太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只占少数。但是随着教育和学历水平在社会上越来越受重视,村中许多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为孩子在市区和镇区报了许多辅导班,希望孩子能够考上高中或者大学。
教育问题的解决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方的长期努力。牙象村的教育问题受经济发展、地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展现出地方的独特性,但同时也能在其中发现中国农村问题的共性:受到经济发展影响大、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等。本次调研让我对农村教育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20级哲学系本科生冯泳婷
在为期五天的茂名市牙象村驻村调研中,我发现:本村常住人口以青少年群体为主,少年儿童较多(平均5-7人/家),教育开支(学杂费、膳宿费等)大;青壮年多在本村或所属市镇工作,市外务工少。“大地艺术公园”的建成促进了村容村貌改善,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生机,妇联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较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比重显著下降,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核、二联、五引领”的乡村治理模式成效显著,村党支部建设、村民自治能力和基层治理水平提高。
田园综合体项目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和本村文旅产业发展,“5G+”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试点推广,就业渠道拓宽,有力吸引了外出青壮年返乡创业就业,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受新型就业方式影响,职业技能熟练度和时效性成为影响村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人均收入及其不稳定性并行提高,知识技能培训需求增加。村民的住房维建支出比重大、数额高,食品支出次之,人情支出因疫情缘故转冷,教育和健康投入增加,但投资理财活动参与度低。
经过本次调研,我切身体会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到劳动实践之于理论研学的根本意义,深刻领悟到基层群众和党员的创造力和实干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意识,坚定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研究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重大课题的决心和信念。
——20级哲学系本科生姚橦
在本次耕读研学活动中,我们小组针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讨论。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具有渐进性,需要在某个村庄先建成并进行发展,随后逐渐扩大规模,影响到其他村庄。这种渐进性在不同的村庄中主要体现为发展的不均衡性。作为首先进行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村庄,牙象村的发展情况较好,而那些较远村庄的建筑、相关设施的建设和村民的生活状态都与牙象村具有一定差距,田园综合体的影响力和对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变只在部分范围内展现出来。要想让附近的村子获得发展,田园综合体需要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共同建设智慧农村,实现经济效益、农村发展和提高知名度的“三赢”甚至是多赢局面。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带动了村庄发展,有利于促进牙象村的旅游业发展,为更多村民回到村中工作、生活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同时也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推动了村庄内部环境的优化,促进了村内环境和村庄道路的建设;从消极方面看,田园综合体清除村内的杂草,推动了村庄的道路硬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村内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得栖息在草丛中的老鼠等生物失去栖息地,进入村民家中居住繁衍,村民不得不通过养猫、投放鼠药等方式阻止老鼠对家中物品的破坏。
综上所述,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民众幸福感,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发展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0级哲学系本科生强基班祁灵
为期一周的“耕读研学”活动,让我们在陌生的乡村,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感受当地人们的劳作方式。而这其中的“研”,则真正带着我们走进了他们的世界。在入户调研的过程中,所有的同学被分为各个小组,由当地的向导带领,随机进入到农户家庭中进行走访调查。
陈家共七口人,三代同堂,虽然是我们小组走访的第一家,但他们的热情好客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当得知我们的来意时,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欢迎我们的到来,也对我们的问题进行了详尽地回答。一家七口人热情好客的表现也让我们逐渐融入这个谈话的氛围。陈先生风趣幽默,在交谈过程中让我们逐渐放松下来,陈太太也很高兴,给我们泡了她们家特有的茶,还摘了院子里新鲜的龙眼同我们分享;三个弟弟妹妹乖巧好学,两边的墙壁上贴着各类奖状。在访问期间,陈家夫妻除了回答一些我们提出的问题,还聊了许多事,在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孩子们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的牵挂,更是让他们努力的支柱。这次的交流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亲子关系,也让小组成员进一步感受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困境。
“耕读研学”活动,打破了我们对农村的固有印象,中国新农村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改变,也感受到了新时期祖国的发展。除了调研成果以外,在为期一周的生活中,老师与同学们同吃同住、一同劳作,增进了大家对彼此的了解,收获了独特的经历,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我最难忘的回忆。
——20级哲学系本科生付颖
通过这次在牙象村所开展的调研,我收获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简单说来,有三点:第一点是实践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是学习书本内的理论知识,还要多多参与到实践中去,比如劳动实践和入户调研。第二点是农民不易——我们要记得这些辛苦的农民们,将来为他们的幸福做出贡献。第三点是仰望星空与梦——在牙象村,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星空,于是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哲学理想。我永远不会忘记牙象村的星空,也不会忘记我心中的梦。回到城市我就看不到这样的星空了,但这片星空已经永远留在我心灵深处了。
通过这几天在牙象村的调研实践,我学会了敬畏,学会了反思。敬畏自然,敬畏纯洁的人心;反思自我,反思心中的理想。未来的路很长,我要好好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但我现在,我可以更加坚定地朝前走去,因为我心里的星光,已然更为璀璨。
——20级哲学系本科生汤柏沣
在经历了本次耕读研学的入户调研后,我学会了何为参与式观察,何为“在场”,何为“共情”。我们要以社会大背景为依托、以自我真实情感为体验,努力做到身与心的临为其境,以自身所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提出微弱但也坚实的创见。而我们在积极倾听农户心声的同时,更要把握好我们调研者的身份定位,农民很可能以为我们是政府来的,会和我们说他们生活存在的很多困难和空白点,但这往往会导致偏离了调查的真相,所以我们要注意访谈提问的姿态语气,我们是平等的、是温暖的,但不可以是高人一等、盲目自大不切实际的。
而在实地参观调研了田园综合体后,我也强烈意识到,每一项重大的公共政策真的是落实到老百姓身上的,因而政策的正面与负面效果都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弘扬道德风尚,严于律己,扬善抑恶、求实创造、与时俱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20级哲学系本科生姚灵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