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主题,彰显了中山大学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愿景,擘画了未来的努力方向和重要举措,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中山大学应如何在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争当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并在解决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方面敢担当、善作为,进而为大湾区尤其是广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摆在每个中大人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且极其重要的问题与挑战。
作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名学者,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且需要多部门、跨学科并涵盖从顶层设计到过程实施的重要系统工程。科技创新不仅仅需要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广大学者的力量,社会科学的学者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科技创新造就新产品、新技术,而机制创新则可以释放出更大的活力与创造力;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中大标识”的创新力,尤其需要呼唤机制创新。没有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也就无从依附,而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和机制过程,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各类主体创新、创业及创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敢担当和善作为两个视角出发,打造多主体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为科研人员从事创新活动敢于担当提供制度保证,充分调动其勇挑重担的积极性并激发其敢于承担风险、不惧失败的企业家精神。创新活动的本质是企业家精神的释放,是企业家胜任能力及其人力资本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应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尊重、理解、信任以及更多的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权,为其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二是为科研人员从事创新活动敢于担当免除后顾之忧,通过精准问责实现纠错追责和尽职免责的有机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业总是有风险的,不能期望每一项工作只成功不失败”。创新活动天然地具有高风险、易失败的特征,因此其顺利开展需要有失败容忍机制的配合。应建立宽严相济、精准有效的创新活动及科研经费监管体系,实现纠错追责和尽职免责的有机平衡,做到真激励、真约束、真容错。
三是提升善作为能力,借鉴企业先进经验进行组织再造并加速创新迭代。大学中应用导向的科研院所可以考虑转型成为一种创客化的自驱动柔性组织,敏捷而又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是迅速落实创新决策的重要手段。通过小规模的创新试点,来尝试敏捷管理并加速创新迭代;可以考虑根据创新内容和创新需求的不同,灵活布局技术创新组织的具体模式,包括创新实验室、孵化器或加速器等。
四是夯实善作为基础,完善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创新基因。创新不仅要依赖首席科学家或团队负责人的高瞻远瞩,还依赖每位团队成员的价值创造。距离科研一线越近的团队成员,越有可能发现潜在的创新、创业及创造机会。因此,需要发动所有相关科研团队成员都共同投身创新活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以薪酬福利、专项奖励、股权激励、利润分享计划、知识产权归属等为代表的利益分配机制相配合。同时,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推出一些能帮助科研团队成员最大限度发挥其自身潜能的创造能力项目,如主动创造机会,通过分解项目执行、大胆启用年轻人负责某一科研环节等方式,使团队中年轻成员的创造才能得以尽快释放和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