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张诚)多年以前,一位德国人用镜头定格下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的惨烈瞬间。这组从未公开、尘封于异国地下室的照片,87年后被拍摄者同胞的后人——德国年轻艺术家奥斯卡·莱贝克(Oscar Lebeck)意外发现。
曾沦为废墟的骑楼街巷,今日再度繁花似锦;珠江之水亦归深阔平和。2025年7月,奥斯卡带着这本承载父子情缘、收录365张罕见照片的相册《Canton in Trümmern》(《废墟中的广州》),应中山大学之邀,不远万里抵穗,并将其郑重捐赠给该校博物馆(校史馆)。它将成为中大校史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展的核心展品。
“这组照片十分珍贵,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7月4日捐赠仪式上,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强调。他同时表示,相册回归凝聚了多方努力。
一周后,在中山大学锡昌堂,已在广州完成部分历史地点寻访的奥斯卡,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表示:“照片诞生多年后,通过对其拍摄地点的现实寻找,我开启了一场‘特殊的看见’——看见战争与和平,看见时间的力量,更看见了这座英雄城市的今昔。”
尘封于地下室的广州1938
“第一次在地下室发现它们时,我无比震惊。战争场面触目惊心。”锡昌堂内,奥斯卡忆起初见照片时的感受。
桌上摊开着相册扫描件:入侵的日本军车、流离失所的本地孩童、满目疮痍的广州街道……
“父亲去世后第十年,我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它们。父亲此前从未提及,母亲也不知情,我想这应是他从其他地方收藏来的。”奥斯卡的父亲罗伯特·莱贝克(Robert Lebeck, 1929-2014),是德国著名新闻摄影记者,以报道刚果独立运动闻名。
记者注意到,相册封面贴着一张粉红便条,上面用德文写着:“日本对广州的轰炸。1938年10月22-26日。部分是某德国领馆人员所拍。Otto医生?”奥斯卡解释:“便条应为我父亲所贴,是他对内容、时间和拍摄者的推测。”
其中一张照片,旁注为“首批日本人到达沙面前面(1938年10月22日)”——距历史记载的广州陷落日(1938年10月21日),仅隔一天。
照片由谁拍摄?拍摄具体地点在哪?这些问题开始萦绕奥斯卡心头。
“目睹照片中的悲惨景象,震惊之余,我强烈想要查明它们的来源和故事。”网络搜索未果后,一次,奥斯卡在学校食堂向中国同学陈超提及此事。陈超随即联系了昔日的室友——如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的吴嘉豪。
跨越重洋的多方求证
“2023年11月,奥斯卡通过陈超联系到我。”锡昌堂内,担任翻译的吴嘉豪博士向记者介绍,“我立刻帮奥斯卡联系到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钟剑峰副研究员。钟老师凭借对广州地方史的深厚了解,协助辨认出照片中的许多景象。”他解释,“不少德文标注的街道名是根据当时广州本地发音拼写,奥斯卡难以释读,钟老师帮助解决了不少难题。”
经过近一年的跨洋沟通和协作,照片的历史背景逐渐清晰。吴嘉豪补充道:“为确证照片年代,奥斯卡还委托德国拍卖行Bassenge开具了一份鉴定证明,证明照片拍摄于1930年代。”
当所有证据都指向1938年的广州,这位正在柏林艺术大学攻读硕士的德国青年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要把它们送回广州。”
一位德国青年的万里护送
“我要把它送回广州,为它找到一个能向公众展出的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这段历史真相。”2024年底,随着照片细节的确认,奥斯卡开始寻找合适的捐赠机构。
机会出现在2025年。
“今年5月,我的学生吴嘉豪博士向我提及此事。”捐赠仪式上,张伟回顾道,“我立即意识到这批照片的珍贵价值,尤其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意义更显重大。我们迅速向奥斯卡先生发出邀请,希望相册能由中山大学珍藏,并得到了他的积极响应”。
奥斯卡于今年七月初飞抵广州。尘封八十余载的相册,终于回到了它所记录的城市。而接收方中山大学,正是当年华南抗战的重要阵地,其校史馆(博物馆)中有详细记载和展示那段烽火岁月。
(下转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