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坚守与抗争是校史中浓墨重彩的红色篇章,也是学校红色基因的核心密码。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烽火岁月里中大师生“弦歌不辍、救亡图存”的峥嵘往事,学校通过校史馆展览、影像作品、校史专著、新媒体专题宣传等多元载体活化校史资源、开展红色育人的实践,让中大红色基因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大人爱国奉献、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
“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
专题展览再现不屈精神
校史馆及名人故居等多个场所作为校内外文化传播与育人阵地,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承担校内校办、党办等机关、学院及校外等单位的接待任务,其中党建活动平均每年参观人数为近1000人;校内外师生平均每年参观人数为近9000人,对传播校史文化和弘扬红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以校史展览为媒,通过系统性梳理并汇集校内珍藏、校友捐赠的抗战时期实物与史料,策划举办“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览,以定格苦难与凝结生命的物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该展于2025年8月26日在中山大学校史馆启幕。二十余件日记、相册、信封、书籍、档案与战争实物,四百余张历史照片展示了侵略者践踏山河的罪证,展现了中大人在国族遭逢浩劫间的文艺抗战、武装抗战,彪炳了不屈者震破暗夜的气慨。展览通过“山河破碎 中大劫难”“文艺抗战 笔剑同仇”“投笔从戎 武装抗战”三个单元,真实呈现中大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勇抗争与不屈精神。
这是一场凝聚海内外人士为发掘抗战实录而投注心血与无私奉献的策展。在筹办过程中,中山大学校史馆陆续接到关于抗战历史资料的捐赠联系或线索提供,他们有来自德国的青年,有美国的老华侨,有新加坡的研究员,有珠海市的中学教师,还有国内高校的许多学者。在这些追求社会进步与人类和平人士的支持下,1938年广州大轰炸照片实录《废墟中的广州》、中大员生林氏三姐弟日记、中国军民抗敌守土及广州城区受日军空袭照片等一批极具价值的历史见证物入藏中山大学,并在该展中首次公开向公众展出。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以校史展览为媒,通过系统性梳理并汇集校内珍藏、校友捐赠的抗战时期实物与史料,精心搭建一个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传承红色传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文化育人平台,填补抗战史实阙如,扩大史实真相传播,讲好中国抗战故事,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该展从筹备到开幕持续受到各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并为中央广播电视台提供了重要抗战史料线索,线上传播影响逾六百万人次;同时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平台持续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专题宣传,截至目前传播量近9万人次。展览开幕以来,已迎来校内外各界观众,社会影响广泛。该展同时纳入今年度中山大学新生教育重要学习内容,通过历史教育引领学生赓续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坪石先生》
定格战时教育者的文化坚守
抗战期间,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培正中学、培道中学等辗转迁至粤北坪石镇,坚持办学,知识救国。这些学校的老师们,被后人称为“坪石先生”。电影《坪石先生》则以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迁校办学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还原了一群教育大家在烽火中坚守教育阵地、延续岭南文脉的传奇故事。
电影摒弃了常规抗战题材的宏大叙事,聚焦战时知识分子群体,以含蓄而有力的电影语言,通过对文人风骨与校园生活的细腻描摹,凸显出一代教育大家在民族危难之时所展现的文化坚守与精神高度。在影片中,抗战时期中大各院系分散在粤北坪石镇各村落办学,以河为路、形成“七星伴月”的格局。黄际遇先生救学生、杜定友先生以命护书、黄友棣先生于轰炸中奏《杜鹃花》、叶述武与邹仪新教授夫妇拆子午仪拒敌等场景令人动容;同时,“有青年才能有未来”“一个书生可以抵抗十万大军”等振聋发聩的台词,渐进呈现出以黄际遇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教育救国的坚守,引发师生对教育救国、育才树人的深刻思考。
在影片制作过程中,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档案馆、博物馆(校史馆)等单位的多位老师作为校史顾问,为影片许多细节的打磨提供了意见建议。电影公映前夕,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和主创团队召开了5次电影宣传工作专题会议,策划组织主创团队进校园活动,在校级新媒体平台全网发布相关内容24条,刷屏中大人的朋友圈;电影上映后,校工会在南校园、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组织了多场观影活动;在校友总会推动下,全国各地方校友会迅速响应,线上发起倡议、线下联动协调,广泛凝聚校友力量,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超20场集体观影活动,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10余座城市。
《中山大学在澄江》
重绘战时办学全景
作为中山大学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出版成果,由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与云南省档案馆合编的《中山大学在澄江》依托详实的文献史料,以严谨的档案记录与深沉的人文叙事,重绘出风云激荡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大学的生存困境、筚路蓝缕与使命担当,生动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从筹备迁校、定址澄江、在澄办学到离滇回粤的岁月全景,真实再现学校曲折而壮丽的办学历程与颠沛流离中的学术坚守。该书既是一部翔实的校史专著,也是一曲致敬一代学人坚韧精神的时代弦歌,不仅为读者展现了战时大学的生存图景,更揭示出教育在民族危难中的非凡力量与永恒价值,书中所现“艰难困苦,弦歌不辍”的办学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中山大学砥砺前行、守护文脉,不断为中国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在澄江》学术指导总顾问、哲学系徐俊忠教授阐释本书的重要历史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中山大学在澄江》通过丰富的档案和其他史料具体而完整地呈现了中山大学抗战办学的曲折艰难历程,本书既是对孙中山先生教育思想与我校学术传统的庄严致敬,展现中大师生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良好学风,更是中大与澄江历史情缘的重要见证。本书的出版与此前落成的“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苑”相辅相成,使中大与澄江历史情缘的理解更为厚实、立体而鲜活,共同推动这段难忘的历史得到更广泛传播。
重温音乐经典,
追溯中大百年红色记忆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4年间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中山大学自创立日之起,就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曾走出过一位位为民族存亡发出铮铮之声的杰出音乐家,他们谱写了一曲曲乐章,用行动彰显爱国信念。
冼星海少年时就读岭南大学附属学校、预科,与中大结缘,奠定音乐基础;留法归国后投身抗日救亡,创作《黄河大合唱》,该曲诞生于延安窑洞,战火中传遍中外,成中华民族文化符号。马思聪在中大辗转云南、粤北办学期间,于师范学院教授音乐,还为师生、民众演出,以旋律筑“抗战长城”;其《思乡曲》韵味悠长,至今鼓舞国人。1941年早春,中大学生芜军(方健鹏)见坪石杜鹃花海,写下《杜鹃花》诗寄寓抗战士气;当时在师范学院任教的黄友棣先生受诗触动,一周内谱曲成合唱作品,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抗战励志经典。此外,曾任职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赵元任,为刘半农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抗战时,“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旋律,唤起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更激发收复家园的决心。这些旋律皆承载着中大先辈的家国情怀,成民族抗争的精神印记。
百年中大,薪火相传,音乐名人的韵律如影相随。2024年11月由中山大学文化传承创新重点发展项目支持,中山大学党委办公室主办,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开展“追溯百年红色记忆,走进音乐名人名曲”项目,为全校师生举办数场专题音乐会,创编制作专题片,奏响中大百年历程中的音乐之声。
在美育工作中让红韵铸魂、润心
学校以贺信精神为指引,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延续“红色铸魂、课程筑基、实践创新、全域浸润”美育主线,在过去一年间持续深化美育实践,通过品牌活动升级、校地协同拓展、红色文化传承等举措,累计开展数十场美育活动,为培养具有审美力、创造力、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3月至6月,学校以“四季美育”为主题打造月度精品活动:3月“印象计划”系列音乐会融入校庆元素,演绎原创曲目《百年弦歌》;4月“生命之美”摄影&绘画大赛特设“校庆记忆”赛道,收到师生作品2000余件,精选100幅在三校区巡回展出;5月话剧社联合艺术学院推出校庆专场《回响·战火中的青春》,以1924年建校初期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再现中大人的家国担当;6月原创音乐剧《星辰大海·冼星海》在校庆系列活动中加演,通过音乐叙事传递红色力量。
学校以“红色三部曲”为核心,不断创新红色美育形式,将百年校史与时代精神融入艺术创作,让红色文化成为美育的生动教材。艺术社团成为红色美育的重要力量。2025年10月,吉他协会推出“红色旋律”busking路演,在三校区校园内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经典歌曲,吸引师生自发合唱;钢琴社举办“红色经典钢琴作品专场”,演绎《黄河协奏曲》《红旗颂》等曲目,线上直播观看量超5万人次;话剧社在深圳校区开展“校史小剧场”活动,以短剧形式再现学校抗战时期迁校办学、新中国成立后投身科教事业的重要历史节点,累计演出12场,覆盖师生超3000人。
站在新的百年起点,中山大学将继续以百年贺信精神为指引,在铭记抗战荣光中坚定理想,在深耕校史育人中培育英才,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让育人使命薪火不息,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多“中大力量”。
资料来源: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