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贺信中,殷切嘱托学校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立足这一目标,中山大学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战略为支撑,在人文社科守正创新、医学交叉突破、学科综合实力提升及师资队伍建设上多维发力,将贺信精神转化为办学治校的生动实践,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筑牢根基。
赓续文脉,守正创新,
做有气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问
一年来,中山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
一是2025年9月27日,学校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新华社协同研究基地、广东省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以文明互鉴推动文化繁荣”,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嘉宾近110人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文明互鉴等相关主题开展专题研讨。会议的召开对于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传播,加强中外交流和文明互鉴,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解决全球共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促进共享、创新、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立足学科优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开展理论研究阐释,积极在主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产出高水平成果。据省宣理论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我校学者在“三报一刊”共发表理论文章13篇。三是近年来,学校人文社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不断提升。2021至2025年,共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389项(含重点项目2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116项,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总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今年国社科基金以61项的立项数位居全国第一(不含西部专项)。其中,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我们通过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申报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等,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阐释,以项目为牵引,产出高水平成果。
此外,中山大学高度重视提升基础理论原创能力,培育标志性成果,凝练标识性概念,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我校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基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的研究路径,已经成为基于中国经验的具有解释力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推进了学术界对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社会历史的认识。2025年1月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国家版本馆联合主办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2024年度发布系列活动,发布了《导向·标准·示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理论分析报告》。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吴承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体学”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原创学术理论,成为文学类唯一入选的原创性理论。该理论突破了西式“纯文学”观念的束缚,从我国传统的原生态去展开考察,深耕古典,发现那些被遮盖于传统深处的“中国文论”,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2025年8月20日,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斯鹏的《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正式出版,为学界解读金文送上了一部与时俱进的“解码宝典”。这部150万字的著作不仅是一部基础性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含金量极高的学术著作,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参考,更通过学术性的考释意见启发新研究方向,对金文及古文字学的发展具有关键推动作用。该研究成果不仅源于陈斯鹏教授“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更见证了中大百年来守护古文字这门“冷门绝学”的薪火相传。2025年8月29日,《马克斯·舍勒全集》翻译与研究成果鉴定会在我校召开,这部中文版《马克斯·舍勒全集》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张伟教授团队领衔,联动海内外20余位学者合力完成,总计16卷、约500万字,不仅在收录范围上更为完备,在文献考证与翻译水准上也臻于精细,是比德文版收集更全、考证更详、更为精确、更为完善的版本。为中国的舍勒研究乃至广义的现象学探索,提供了文献基础。该全集的出版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大里程碑,有助于推动中西哲学对话融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除此之外,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联合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共同主办的“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也广受校内外学者、师生好评。该系列讲座旨在响应国家与时代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需求,寻找并阐释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形成国际影响的学术概念。该系列讲座为中山大学搭建高端学术平台,联合国内学术界,广邀各领域专家共同凝练标识性概念,至今已连续举办28讲,在国内产生广泛学术影响。
为了进一步统筹顶层设计,优化人文社科学科布局,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在中大踏上新百年征程这一背景下系统推进《中山大学关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实施方案》的落地,学校于2024年12月召开了全校文科发展大会。大会以“赓续文脉,守正创新,做有气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问,切实推进中山大学文科事业取得更大发展”为主题,对学校文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梳理,对人文社科领域的传统优势、发展特色进行了客观深入分析,明确提出推动学校文科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实施路径,为学校文科未来五到十年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文科发展大会精神,学校从人才队伍建设、学术梯队培养、科研水平提升、学术期刊创优、教材体系建设、平台创新培优、服务湾区建设、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支持人文社科发展“八大举措”,目前正在逐步推进落实中,如本年度已实施的中青年学者“第二本书计划”、人文社科交叉学科团队培育计划等。
聚焦“医学+X”!
中大这个新研究院正式挂牌
自2025年4月起,中山大学健康科学与技术前沿交叉研究院筹建工作稳步推进。6月10日,在学校的科技工作会上,校党委书记朱孔军,校长高松一同为健康研究院揭牌,标志着“医学+X”跨学科深度融合发展开启了崭新的篇章。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飞表示,研究院将以多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为基石,探索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的新机制。8月31日,中山大学健康科学与技术前沿交叉研究院,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举行挂牌暨首批团队入驻仪式。
研究院首批入驻团队包括“临床免疫+”“智能医学+”“系统医学+”“细胞科学+”四个研究中心,研究院计划通过攻关重点病种的前沿性问题与共性难题,打造国家医学基础研究战略基地和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建设国际顶尖的医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
高松校长在挂牌仪式上表示,中山大学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将“以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作为办学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建设健康科学与技术前沿交叉研究院,是学校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战略抓手推动医科发展的一项关键部署,其核心目标在于整合医科优势力量,创新“医学+X”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医科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未来,研究院将以“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为建设宗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推动医工、医理、医文等深度融合,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控、高端医疗设备、智慧健康服务等领域形成突破,建设成为服务国家医学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健康科学与技术前沿交叉研究院的布局和落地是中山大学致力于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山大学积极布局交叉学科建设,相继成立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香港高等研究院、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跨学科研究机构和平台,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有力推动了交叉学科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发展。
未来,中山大学健康科学与技术前沿交叉研究院将继续探索交叉创新机制,深化平台、团队与生态建设,为我国和大湾区健康事业提供持续支撑。
锚定一流目标强化学科建设,提升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中山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嘱托,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引领作用。一是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学科高峰,学科布局持续优化,调整商学院(创业学院)为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实现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的一体化运行。二是学科交叉中心实现“小核心大协作”的高效运行,组建学科交叉学术评议组织、学科交叉学位评定组织,顺利完成首届学科交叉专项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一年来,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在大学排名方面:中山大学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榜中由第72位提升至第65位,国内第7;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由第106位提升至第85位,国内排名第8;QS世界大学排名由第331位提升至第276位,国内排名第14;泰晤士(THE)世界大学排名由第237位提升至第224位,国内第15。学科排名方面: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和US News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的学科上榜数均超过50个,上榜学科数排名全球第2(浙大第1),哲学、牙科学(口腔医学)、酒店管理等学科位列QS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中山大学ESI国际排名由第72位提升至第59位,国内排名第5,免疫学、植物与动物学新晋为前千分之一学科,前千分之一学科数由11个提升至13个,前百分之一学科数维持21个不变。
实施 “人才强校战略”,多维度引才育才构筑高水平师资队伍
2024年12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学第十五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主题大会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学人苑举行。本届论坛以“才聚湾区,百年中大”为主题,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共同探讨学术前沿话题,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建言献策。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创办于2015年,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五届。论坛向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发出中大邀请,搭建学术交流和互动平台,吸引海内外英才加盟中山大学。这是中山大学多年来引才育才实践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学校坚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为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原则,通过健全教师分系列聘任发展体系、实施教师“预聘-长聘制”以及建立学部制,不断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持续推动人事聘用制度的完善,激发教职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努力实现“近者悦、远者来”,营造争做“大先生”的育人氛围,让中山大学成为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各类人才向往的地方。
一是建立海外引才的激励机制。2025年1月,学校组织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书记校长对人才引进先进单位给予表彰,会议聚焦海外优青引进的主题,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着力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动员。二是拓展海外引才渠道与网络。建立高层次人才库,通过多种方式发现挖掘符合各校区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的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通过“平台引人、人才引人”,拓宽渠道、长期跟进,定点、定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自2024年11月以来,中山大学以“大组团”和“小分队”相结合的形式,赴英国、德国、美国等8个国家开展12场招聘宣讲。三是深入实施校内“逸仙学者计划”,设置卓越学者、领军学者、杰出学者、优秀学者和新锐学者五类岗位,2024年11月以来遴选近190名涵盖文理工医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重点培育支持,形成从“新锐”到“卓越”的人才培养和激励体系,构建从“青年人才”到“战略科学家”的人才重点培育路径。四是充分发挥香港高等研究院区位优势,吸引和培养国际顶级人才。2025年上半年,成功引进了世界顶尖数学家张益唐教授,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聘任剑桥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安东尼奥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建立中英康颐免疫代谢联合实验室;这些成果对进一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起到示范作用。2024年11月以来,我校引进各类人才354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9名;培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0名。
从人文社科赓续文脉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到医学领域以 “医学+X” 开辟交叉创新路径;从学科排名稳步攀升彰显国际影响力,到 “人才强校战略” 汇聚全球英才,中山大学始终以贺信精神为行动指南,将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的目标融入每一项具体实践。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守立德树人根本,在学科建设上持续突破、在人才培育上深化改革,既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优秀文化,又面向世界前沿勇攀科技高峰,以更扎实的办学成效回应时代召唤,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 “中大力量”。
(稿件来源:人力资源管理处、人文社会科学处、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