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满怀锐意进取的豪情奔赴山海,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家国情怀。我们坚持不懈推进对口支援帮扶工作,援疆、援藏、援滇用心用情用力。我们落实广东省委“1310”部署,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续写教育、科技、人才和医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破解资源不均,
筑牢民生健康防线
中山大学充分发挥医科优势,以“精准对接需求、长效机制建设”为核心,在滇西、粤西及西部边疆地区开展系统性医疗帮扶,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一直是滇西等欠发达地区的民生难题,尤其在临沧市凤庆县,其所受影响最为突出。该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下辖13个乡镇,常住人口38.5万人,2020年以前,县域内仅有一家二级医院。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该县曾有2271户因病致贫,8515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为解决欠发达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才匮乏问题,守牢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底线,中山大学自2014年起在云南省凤庆县开展医疗帮扶,十一年来,学校十家附属医院精锐尽出,通过“帮扶举措三步走,持续发展一条路,综合能力三级跳”——“313”行动,助推凤庆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构建组团派驻、人才培养、专科打造、健康科普、资源共享“五位一体”县域医疗帮扶“凤庆模式”,并在全国14个省(区)的64个县(市、区)进行推广和复制,帮扶合作医院已达到76所。截至2025年3月,学校医疗专家累计开展带教查房超过8000余次,病例讨论2600余例,培训医务人员5万余人次,为当地医院培养学科带头人23名,指导当地医护人员累计发表科研论文87篇(SCI论文1篇),获批各类专利17项,为凤庆县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优质医学人才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从“看病难”到“家门口的中山医”的跃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指示精神和省委“1310”决策部署,助力“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工作,中山大学充分发挥医科全方位优势,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设立四个医学专家工作站,支持该院成为全国首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和项目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双备案审查的县级医院;与连州市人民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派遣资深医疗专家,提出“1234工程”发展蓝图,助力该院在服务门急诊患者等关键业务指标实现两位数以上同比增长。通过帮扶,连州市人民医院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就医体验明显提升。在实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后,病床使用率从81.23%提升至89.24%,有效缓解了患者住院难问题。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创伤中心以95.1分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广东省三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现场评审,在急危重症快速处置、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高效衔接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服务数量快速增长。中山大学将继续紧密结合高州、连州两地医疗所需,持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制定高水平医疗服务提升方案,推动更多高层次专家赴当地“把脉问诊”,积极推动两地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长足发展,让两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更周到的医疗服务,增强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因地制宜施策,
激活县域发展动能
近年来,中山大学针对不同县域产业痛点,量身定制帮扶方案,以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推动乡村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为落实省“百千万工程”与“双百行动”,中山大学深化与高州结对共建,针对当地荔枝产业“大小年”、种植粗放等痛点,联合高州政府开展协同赋能,以智慧农业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举措上,校地共建平台夯实基础。“柏桥·中山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站”成立后,智慧飞鸟团队整合无人机飞巡与卫星遥感,打造智慧果园系统,实现6800亩荔枝园全天候监测,建15个低空信息化智慧果园,无人机检测精度超95%,还研发认养APP,借“一树一码”溯源提升品牌价值。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团队联合国家荔枝种植资源圃建智慧育种平台,覆盖700余种种质资源,缩短新品种培育周期;在云潭镇设无人机农业试点,动态巡检防灾减损,统筹服务激发多元主体活力,联动空天地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成果显著获多方认可。示范果园亩均产量15%-20%,农药使用量减少35%,人工巡查成本降80%,惠及高州1500户农户;“AI +低空”智慧种植大脑成省农业新技术,飞鸟管家小程序发 55 次预警,“保险 + 科技 + 农服”模式获农业农村部、广东金融学会认定。项目获央视等多平台报道,中山大学未来还将深化合作,持续赋能高州产业升级。
中山大学针对连州农特产品品牌弱、销路窄、保鲜难等问题,以“三合作、三赋能、三步走”构建电商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校政企“三合作”奠定基础。中大整合科技、校友等资源,连州市政府牵头品牌与平台建设,校友企业提供支持,聚焦销售、保鲜、品牌三大核心问题发力。“三赋能 破解产业痛点。科技赋能方面,研发量子休眠保鲜技术,将连州菜心保鲜期从7天延至13天,助力其远销多省;校友赋能方面,邀请校友专家开办电商培训班,设立“连州‘双百行动’电商学院”;宣传赋能方面,两年策划5轮宣传,获20余家权威媒体关注,单篇报道最高阅读量90万。此外,还组织专家编制《连州市电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路线。成效显著,该模式获省委书记肯定,截至2025年6月,已帮助连州搭建起模块化、科技化、聚合式的农特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当地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
为破解乡村振兴中高效发展难、返贫风险大等问题,中山大学在帮扶云南凤庆12年基础上,推出“凤庆计划”,以旅游可持续升级为核心,按乡村不同禀赋分类施策,培育内生动力。针对三类乡村,中大团队采取差异化帮扶举措:对自主意愿强但缺经验的中和村,指导其整合资源建“云上花海”项目,管控发展风险,赋能营销,日销售额大幅提升;对有茶尊资源但能力不足的锦秀村,协调成立村旅游发展公司,设计收益分配规则,带动务工增收;对资源平庸、动力弱的红塘村,主导建设集体茶厂,设计“五五”收益模式,培育“惺尘”等茶叶品牌,改造村容发展旅游。同时,团队注重人才培养,派研究生任文旅特派员,建MTA实践教学基地,产出教研成果;还搭建中国高校乡村旅游帮扶可持续监测平台,收录60多个案例,拟构建智能诊断模块与自主知识体系。中和村“云上花海”累计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年底总收入560万元;锦秀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余万元;红塘村茶厂带动村民增收,茶叶产品成功发售。该计划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大方案”。
深耕援疆援藏,
助力边疆繁荣稳定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中山大学自1997年起开展对口援疆工作,持续书写边疆帮扶篇章二十八载。
在各类援疆举措中,医疗和教育是最关乎民生的工程,也是中山大学的优势所在。中山大学发挥医科优势,大力推进医疗援疆。中山大学2011年起援建喀地一院,喀地一院已发展成为全国占地面积最大、全疆床位数最多的三甲医院。目前,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落成,是南疆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山眼科中心与喀地一院共建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致力于培养面向全疆、大西北及“一带一路”的高端眼科人才。中山大学援疆医疗队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中山大学进一步推动与新疆高校的教育和科技合作。新疆大学党委书记代斌表示,中山大学以务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全方位、多维度助力新疆大学建设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两校于2018年正式确立对口合作关系,期间两校共同签署了《新疆大学与中山大学关于共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协议书》。2025年7月19日,中山大学新疆研究院在新疆财经大学阿勒泰校区揭牌。中山大学新疆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部署的具体举措。研究院由阿勒泰地区、中山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三方共同建设。中山大学新疆研究院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新疆发展实际,重点打造西部经济智库高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搭建科技转化服务平台等,积极促进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新疆旅游、冰雪产业乃至“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游客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多,日子也越来越好。”在吐鲁番吐峪沟,村民阿布都·白克力高兴地向朱孔军、高松讲述了近年来生活的变化。中山大学与新疆大学共建实验室,发起“吐峪沟计划”,通过打造民俗原生态文化旅游村帮助村民实现旅游致富,“千年古村”在厚重历史中焕发新生机。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由中山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联合考古发掘,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形制与功能最清晰的景教遗址,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及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近日,附属第三医院组建2025年国家巡回医疗队,赴西藏自治区察雅县、丁青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医疗巡诊、技术帮扶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山三院自2015年起开始医疗援藏工作,已派出五批巡回医疗队,派出各类帮扶专家103人次,承担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广东省卫健委“组团式”援藏、援派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等多项任务。仅在察雅地区,中山三院已连续派出7批共45名专家常驻帮扶,4批共27名国家医疗队专家开展巡回医疗,涵盖了内、外、产、儿、感染、检验等专业,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补短板填空白,察雅县医疗机构专科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从滇西山区到粤西县域,从新疆边疆到西藏高原,中山大学始终以百年贺信精神为引领,将服务国家战略、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办学初心。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学科、人才、科研优势,在医疗普惠、乡村振兴、西部发展等领域持续深耕,以更精准的举措、更长效的机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贡献“中大力量”。
(稿件来源:校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