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为百年校庆标注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坐标,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我在阅读贺信时,深受鼓舞,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回望百年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科学研究几乎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科研工作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亲历者,我深刻感受到,今天我们所拥有的科研平台、实验条件和学术环境,无不凝结着国家的战略眼光与持续投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这一代归国学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既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践行者。这要求我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直面关键核心技术的挑战,在“卡脖子”领域寻求突破。无论是探索未知的基础研究,还是服务国家需求的应用研究,我们都要力争做出更多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不辜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与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科研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出成果,更在于培养能够延续创新使命的人才。纵观科学史,任何重大原创性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代乃至数代科学家的接力探索与持续攻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育人不仅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持国家长期科技领先地位的战略基石。
正因如此,我们始终坚持科研与育人双轮驱动,让青年学者在真刀真枪的科研任务中磨砺能力、锤炼品格。一方面,我们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同台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拓展国际视野、把握学科前沿;另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将个人研究与“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需求的实践中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意义。
百年风华,再启新程。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既是肯定,更是鞭策。站在新百年起点,我们将继续以科研为笔,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创新热土上,书写科技报国的时代答卷,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在南海之滨、科研一线,化为生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