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43 >> 2020年09月01日 星期二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立足百年基业 建设深圳校区

作者: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钟智锦

2015年11月,中山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始首次招生,2018年,附属第七医院正式开业,今年将迎来第一批学生入驻,历史见证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顶层设计、开工动土、招贤纳士等一系列工作,深圳校区建设的“中大速度”有目共睹,这种扎实高效的风格正体现了中山大学敢为人先、务实笃行的精神内涵。

对中山大学来说,建设深圳校区是奠定百年基业、实现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前沿的重要战略举措。一直以来,中山大学被誉为“岭南第一学府”,这一称号既是赞誉,同时又隐含着地域局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远大目标,需要突破地域拘囿,立足中国、放眼国际,在学科布局、师资力量、生均教育资源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深圳校区的建设突破了学校在工科发展上的瓶颈、使学校实现了“文理医工农艺”融合发展的学科格局,为中山大学的百年基业提供了充裕的物理空间,同时也为学校带来了深圳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特有的资源和机遇。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经济结构,承担着“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一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创造新业绩”。在深圳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几个短板:科创产业发达,但缺乏科创人员的培养基地;经济发达,但缺乏与经济水平相匹配的高等学府;人口高密度聚集,但缺乏高质量的医疗资源。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学科定位正是针对深圳的短板,中大在深圳校区布局一流医科和新型工科,集聚、培养和输出理工科创新人才和医学医疗人才。深圳校区的新材料、智能工程、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新工科代表科技和产业最前沿,将与深圳未来产业发展和创新发展战略紧密契合。中大在深圳建设高水平附属医院,把中大医科的优势和传统带到深圳,办最好的医学院,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科研和临床人才,让深圳市民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可以说,中大深圳校区能够为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和医疗资源。这些资源惠及的不仅仅是深圳,也辐射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

2017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见证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几个月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山大学在广州、珠海、深圳三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增长极核心城市办学,形成“三校区五校园”格局,这个布局跟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三个最重要的增长极不谋而合。在深圳校区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面向学术和行业最前沿;建设附属医院,旨在成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卫生中心、公共卫生灾难救治中心、国家级保健康复中心。这些高瞻远瞩的举措,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建设深圳校区是中山大学校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在这个过程中,中大人夙兴夜寐、栉风沐雨,每一个为之付出辛劳的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百年基业的建设者,而即将受惠于深圳校区的师生也将是历史的经历者、见证者。深圳校区将在2020年秋季学期正式迎来第一批莘莘学子,这将是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里最令中大人期待的事情之一。届时,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的格局正式形成,广州校区“挖潜力”,进一步强化传统优势,珠海校区“提增量”,对接国家海洋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圳校区“管未来”,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中山大学将在“追求卓越、迈进一流”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百年名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