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43 >> 2025年03月15日 星期六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深圳校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作者: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李小瑛

当前,我们更加意识到核心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只有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成就,才能掌握全球竞争先机和优势,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是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定位。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引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建成将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原始动力,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发展。

第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有助于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全产业链条。科技创新包括四个重要环节,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应用,合在一起形成了科技创新的完整产业链条。横向比较北上广三地的研发资金来源和使用主体,我们发现,北京研发活动主体为科研机构和高校,占比约为60%。上海是企业和研发机构高校各占一半。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投入中企业所占比重约为90%,政府资金仅占接近10%。这导致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动以应用型科技创新为主,而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不足。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科技创新链条中,大湾区是以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这也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优势更多集中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应用方面。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投入中公共部门研发投入较弱,而公共部门投入是基础研发的重要来源,公共部门创新投入不足导致整个大湾区的基础研发投入不够,科技创新链条中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足。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将与周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共同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深圳校区将与比邻而居的光明科学城合作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践行深圳“北拓”战略的核心支点,高标准、超常规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科学装置群和研发机构群,更大限度地发挥科研力量。

第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将有助于整合中山大学科学研究优势与深圳科技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龙头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模式,尤其以深圳为代表诞生了包括华为、中兴、华大基因、迈瑞等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在企业内部通过制度创新和机构创新,通过企业研究院、技术研发部门、创新小组等形式,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应用。深圳校区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以医科和工科为主要学科,拥有文理医工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拥有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服务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以及附属第七医院的建成,将进一步推动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大健康领域的科技研究与应用发展。

第三,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将通过国际化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推动人才供给结构优化,促进创新要素集聚。

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无论从人群整体受教育程度,在校学生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实力一定程度落后于京沪地区。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内两院院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分布亦少于京沪地区,顶尖科研人才和设施设备缺乏。高端人才和要素的缺失与基础研究能力不足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都反应了粤港澳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略显不够。

深圳校区着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注重内地和港澳青年精英的融合培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两院院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中山大学在“大团队”的基础上,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谋求实现关键办学指标“倍增计划”,大力引进和培育院士等高端创新要素,更好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