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43 >> 2025年03月15日 星期六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不忘人民教育初心,担承教育强国使命,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黄寿松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文明的基石,是国之根本、党之大计、民生之基础,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高人民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之际,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建设及其投入使用可谓正当其时。

传承人民教育初心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山大学积极响应人民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诸方面的迫切需求,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新时代党又吹响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建设,不仅加速实现华南地区对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期望,而且为传承人民教育初心,助推教育强国提供契机。担当民族复兴重要教育使命的需要教育,是匡正个体的标尺,是奠基民族国家复

兴的坚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山大学的建 设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同心同向同行。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中山大学未雨绸缪,在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新时期新征程总的奋斗目标是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中山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担承中华民族复兴教育使命,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深圳校区的建设,是新时代中山大学与国家战略部署同频共振的产物,势必更加有利于培养输出多元复合型人才、形成高层次人才“蓄水池”以及科技创新高地,为中山大学担承服务广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国家的使命和责任,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这也是中山大学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中山先生在创校伊始就要求讨究传授世界之日新学理和技术。开放、改革和创新早已融化在中山大学的血脉之中。改革开放时期,学校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尤其是近年来,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办学空间,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布局,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条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能力跃上新高度。深圳是中国改革的前沿,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建设,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港澳同胞、国内国际合作交流,有利于不断延续改革创新血脉,形成具备中山大学特色的、开放包容的、以我为主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办学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要求高校输出高素质人才、高技术成果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和智库。中山大学自中山先生手创以来,历经九十余载薪火相传,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具备了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的坚实基础,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深圳校区的建设,为中山大学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时代,将自身建设成为一所国内外优秀学子择校时仰慕的大学,国家谋划推进重大战略时倚重的大学,全球学界讨论前沿问题时绕不开的大学,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机遇。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