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443 >> 2020年09月01日 星期二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相约鹏城,心向光明——写在搬迁深圳校区之际

作者: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古添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回眸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从规划“效果图”,到细化“施工图”,到建成“实景图”,美好愿景正变成生动现实。一幅“奋进一流”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待金秋送爽之时,深圳校区师生将相约鹏城。

融合突破,异曲同工——新工科催生新发展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立足“三个面向”,推进“三大建设”,开展与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和生物信息处理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打造一流新工科。学院搬迁深圳校区后,继续优化学科布局,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尽力攻克核心技术,解决本领域“卡脖子”问题,加大力度发展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工程在安全领域的应用。主要从智能感知、认知通信、空间电子方向谋发展,争取“大项目”、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协同,努力研发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争取“大项目”:在完成好现有的研究项目基础上,从国家、省市纵向,相关研究机构、企业横向中,继续争取重大研究项目。

搭建“大平台”:目前,学院拥有“广东省先进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智能化全息雷达工程技术中心”“广东省智能感知与可信导航工程实验室”等平台。搬迁深圳校区后,学院将利用学科特色,继续申请国家和省市级平台。

组建“大团队”:在项目团队上,组建了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和深圳市孔雀计划团队;在专家教授团队上,智能感知、认知通信、空间电子方向均组建了研究团队。今后,学院将发挥地方区域优势,组建跨学科协同研究团队。

奋进一流,上下求索——新优势带来新收获

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升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流大学、学院、学科,培养一流人才,让师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搬迁深圳校区后,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在办学空间、师资力量、教研经费三个方面将得到大幅提高。

在办学空间上,教学课室、实验室,图书馆(室)、运动场(馆)、学生宿舍、教师人才房、食堂、门诊等支撑保障条件均大幅改善提高。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引育并重、优化结构、形成梯次,保证数量、提高质量,多引进重点领域和高层次人才,专职教师将超过一百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流人才。在教学科研经费上,投入大笔经费,按照教学科研标准要求建设教学课室、实验室,实验设备、配套设施,教师教研办公设施等。

优雅的环境、优越的资源、优厚的保障,必将培养优秀的人才。我们坚持以文化人、潜心育人、立德树人,瞄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五个融合”,落实“三全育人”,推进教师党建与学术“双带头人”工程,开展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面发展。

建设家园鼓舞人心,搬迁校区催人奋进!深圳校区——美丽温馨的家园,已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我们的拥抱……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