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特别报道号外 >>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共1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中大答卷”


正在加载...
  • 1/3

  • 2/3

  • 3/3

立足百年办学积淀,中山大学以贺信精神为引领,紧扣时代需求与青年成长规律,从实践思政、AI赋能、国际视野三个维度创新育人路径,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在扎根中国大地中淬炼青年担当,在拥抱前沿创新中培育未来人才,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交出“中大答卷”。

扎根中国大地,淬炼青年担当

讲好实践育人这堂“大思政课”,是当前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山大学以“西部计划志愿者口述史”项目为依托,探索浸润式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意在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范本。

中山大学于2024年2月启动“西部计划志愿者口述史”研究项目,组建来自中山大学文理医工30余个院系,共69名学生的调研团队,选取近10年间来扎根西部的100位西部计划志愿者进行口述访谈调研,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精神谱系构成。7-8月,访谈团队分为四组,分别前往西藏、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开展百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深度访谈工作,过程中采用了全程录音录像、思维笔记等方式认真记录访谈内容,得到近300万字一手资料。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实践不仅为青年学生搭建起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促使他们接地气、知民情、立大志,更是帮助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关键举措。中山大学积极探索浸润式实践育人新路径,依托“西部计划志愿者口述史”研究项目,组织高校青年学生切身投入“真情境、高能量、强符号”的真实育人场景,把社会实践融入思政育人课堂,深层次激发青年价值内生。

项目团队这300余万字口述资料系统整理形成30万字口述实录,推动《挺膺担当:百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青春叙事》的编纂与出版工作。同时,基于深入的访谈与调研,凝练形成调研报告5篇,咨政报告1篇,将基层实践的观察思考转化为服务政策制定的有益参考,为西部计划项目优化、青年思政工作推进提供实证支撑,真正让研究成果服务于实际工作。凭借扎实的研究过程、鲜明的育人特色,2025年3月,项目相关成果在2024年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斩获一等奖,在同期的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网络课程征集活动中获评二等奖,标志着项目在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育人方面取得了省级层面的标杆性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得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第一书记的亲笔批示,对其在西部计划政治引领、青年实践育人中的创新做法给予肯定;2025年10月,团队同团中央联合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西部计划项目的政治引领与实践育人作用深入交流,为将这一育人实践推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指明了具体路径。中山大学“百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口述史”项目以实践为锚点、以转化为抓手,在成果输出与价值传播上层层递进,既让研究成果“看得见、用得上”,更获得从地方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构建起实践育人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扎根中国大地是实践育人的基石,淬炼青年担当是实践育人的目标。中山大学将继续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坚持不懈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实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面向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青春力量。

构建“AI+X”体系,

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加突出创造力的培养。当前人才培养的最核心挑战,就是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创造性。”高松校长在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上鲜明提出。2025年5月,中山大学召开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为学校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学校围绕《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发展工作方案》迅速行动,整合全校资源,完善支持体系,为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和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目前,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利用AI的力量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AI+X”人才培养体系是中大的答案。中山大学充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优势和产业优势,成立由产业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AI+人才培养探索工作小组,与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推进小组共同发力,以“五个一”的任务目标推进AI+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人工智能,本就是一门交叉融合的学科。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首先就是要打破固有的学科壁垒,推动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充分汇聚融合,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积极推进AI学科专业集群和“X+AI”专业矩阵建设,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强化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多个相关专业建设,系统布局X+AI双学士学位项目、交叉专业、辅修专业/微专业,稳步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新增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建设AI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探索本—硕—博贯通的AI+人才培养体系。

如今在中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可通过多元化的培养路径,系统拓展AI领域专业知识与跨学科能力。不管是已进行招生的强基计划专业、2个交叉专业和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还是覆盖理工、经管、社科等多个领域的15个辅修微专业,都为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和多样化的人工智能领域学习机会。学校还依托智能工程学院建设了人工智能创新实验班,聚焦特种机器人、低空运行控制和智能网联交通三大领域,与广汽、华为、小米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培养真正懂产业、能创新、会实战的人工智能未来产业人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细胞和核心载体。在AI+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一体两面推动“课堂内的AI课程”和“课堂外的AI课程”建设。课堂内,学校构建起由浅入深的五位一体课程矩阵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课堂外,则以项目制课程和国际化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今年8月,中大2025级本科新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同步收到了学校面向全体新生开设的“遇见人工智能-o1”先修课介绍。该课程就属于学校AI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预备课程,依托新上的“逸仙智课”平台开展线上学习,吸引超过7000名2025级新生选修。在这样的AI预备课程基础上,AI课程内容体系化进阶,多层次提升同学们人工智能的理念思维、基本素养、基本技能,最终实现专业学习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据了解,学校已面向本科生分层分类开设人工智能导论作为AI通识课程,还在2025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全面设置“X+AI”课程,为复合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同时,学校在研究生层面,开设研究生AI通识课和“人工智能+”专业课,分学部开设“人工智能+学科”精品平台课,全面提升研究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还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建设9门“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应用课程。此外,中大立足行业需求,探索人工智能订单式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培养,建设行业实践研究生专业课程,推动“行业+AI”高层次人才培养。

除了专业和课程,中大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从学生、教师和资源三个维度布局AI应用场景和模型开发,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推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可推广性的成果。目前,校级AI“逸仙智课”平台、智慧巡课平台与赋能考核管理系统已基本开发完成,即将上线或已开始试运行,将以“逸仙助教”“逸仙助学”等智能体陪伴全校师生个性化教与学,实现数据自动化、流程智能化、服务个性化。各院系还结合学科特色,打造了多个AI赋能应用场景,致力于解决专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校牵头的“中大天河化学教育专用大模型”获批教育部首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专用大模型建设项目;中山眼科中心“AI赋能眼科实践教学:医工融合课程、数智患者与手术训练”参评教育部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计算机学院“超算习堂”升级蝶变为“智算习堂”,迄今已服务国内外1700余家高校与科研机构超过2.6万名师生,辐射全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访问量突破5300万人次。

构建三维驱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协同合作

中山大学构建 “课程-平台 - 项目”三维驱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搭建交流平台、深化区域与国际合作,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创新高层次人才。

构建“课程-平台-项目”三维驱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创新高层次人才。推动建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群,2025年起将研究生优秀英文课程建设纳入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体系。2024年起实施“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每学期邀请海外顶尖高校终身教授全英文在线直播授课,累计选课人数近3600人,其中本科生约2500人、研究生近1100人。鼓励培养单位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开设课程或举办系列讲座,组织研究生到国际机构或跨国企业实习,开拓研究生全球视野,推动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打造主题化国际暑期学校,搭建常态化世界青年科研人才对话平台,通过短期科研实训、学术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吸引全球优秀学者来华开展深度交流。构筑以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为引领、省市级项目为支撑、校级特色项目为补充的多层次国际交流项目资助体系,打造学科交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年均资助约两千名研究生赴海外交流。

深化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以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为牵引,依托香港高等研究院创新国际合作交流形式,开展粤港澳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已与香港理工大学等港澳高校签订双学位、联合培养、交换学习项目协议;2024年起设立港澳专项资助计划,重点开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关键领域学术交流,深化粤港澳高校协同育人。构建全球合作网络,与海外顶尖大学或机构开展联合实验室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设立国际产学研合作专项,拓展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打造多样化、多层次联合培养渠道。通过研究生出国访学资助专项及2025年起实施的“逸仙笃行计划”,以国家重大研发项目为前牵引,聚焦科研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选拔优秀博士研究生赴国外开展联合培养或合作研究,与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构筑长效人才合作通道,深化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

未来,中山大学将继续以百年贺信精神为指引,持续探索育人新路径、新方法,既要让青年在扎根中国大地中坚定理想信念,也要让他们在对接前沿、拥抱世界中提升本领,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输送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让百年学府在新时代的育人征程中续写新的荣光。

(稿件来源:教务部、研究生院、校团委)

推荐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1024分辨率浏览
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主办 《中山大学报》编辑部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4-0815/(G) 网址:http://xiaobao.sysu.edu.cn/
投稿电子邮箱:xiaobao@mail.sysu.edu.cn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南校区大钟楼三楼
联系电话:(020)84111991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